倡增建「三年上楼」 批出图则「禁蜗居」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2045
地产新闻
倡增建「三年上楼」 批出图则「禁蜗居」
(文汇报) 2021年9月27日
民记七招解住屋「贵细迫」 私宅实用面积不可低於200尺

香港的楼价和租金水平都远超市民负担能力,公屋轮候时间不断延长,急需寻求解决方法。民建联昨日公布「变革房屋土地政策倡议」,提出七大倡议,包括建议特区政府在《长远房屋策略》中加入明确政策目标,将公屋年均供应量提升至每年3万个单位,居屋则提高至1.5万个单位,并持续增加私楼供应,以满足不同家庭的置业需求。面对香港「纳米单位」涌现,民建联建议屋宇署不再批出单位实用面积低於200尺的私人住宅建筑图则,并提升公屋编配标准至每人10平方米,让人人「住大啲」。 ●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恒诺

民建联表示,上届特区政府重推《长远房屋策略》是正确方向,但批评「长策」未有就政策目标着墨,指有关问题不单是文件内容疏漏,更会令政策及措施失去方向,无法针对既有问题,亦难以衡量相关政策的优劣成败,可能增加施政失误风险。

身兼房委会委员的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柯创盛认为,特区政府应针对现时基层「上楼难」令劏房蔓延、青年因「上车难」而产生不安和不满,及住屋「贵细迫」使市民幸福感低的问题,在「长策」加入「实现三年上楼」「协助青年置业」及「告别劏房蜗居」三大政策目标。

升居屋供应助青年上车

特区政府现时每年更新长远房屋需求推算,但柯创盛指出,政府应改变现时以新增住户趋势作主要考虑因素的做法,「在现时楼价高企情况下,新增住户趋势自然减少,这又反过来成为下调新建屋目标的理据,当新建屋目标下调时,容易被市场理解为供应不足,楼价又会被刺激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柯创盛认为,「长策」中的公营房屋供应量应与「三年上楼」政策目标挂鈎,建议将公屋供应量调高至每年3万个单位,指有关建屋量可令公屋累积个案4年清零,6年恢复「三年上楼」。另外,他指居屋是年轻人置业的最佳选择,希望政府可以增建居屋,令供应量由现时每年9,000个增至1.5万个。

至於私营单位,柯创盛提出以过去10年市场实际一手吸纳量的平均值另加10%作目标,从而向市场发放政府会持续增加供应的讯息。他表示,倘有关建议均获接纳,香港的房屋供应会大幅增加,以2020/21年度为例,单位供应量会由原本的4.3万个变成6.2万个。

倡预售新界北远期居屋

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表示,特区政府可以考虑推出「新居者有其屋计划」,於新界北、郊野公园边陲,或绿化地带相关用地的分区计划大纲图刊宪后,便开始优先向白表持有人预售大纲图内的居屋,让更多家庭可以提早「锁定」置业机会。

她说,居屋供应长期未能满足市民需求,建议政府改善现行抽签安排,给予之前未能成功中签者、育有年幼子女,或家有长者的申请人多一个抽签号码,即每人最多可获额外3个抽签号码,以增加有需要人士的中签机会。

除了「无屋住」外,香港的居住环境挤迫亦是另一房屋问题。李慧琼认为市面上出现愈来愈多「纳米楼」的情况并不健康,要求屋宇署停止批出单位实用面积低於200尺的建筑图则,并提出在公屋供应稳步增加后,将编配标准由每人7平方米提高至10平方米。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认为,特区政府在房屋问题上有主导角色,政府必须做好基建,并提出政策,私人发展商才能配合。不过,该党亦期望商界可以就此向政府提出意见,并尽量配合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