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地新思维之一】城规谘询做完又做 改地建宅难上加难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2133
地产新闻
【觅地新思维之一】城规谘询做完又做 改地建宅难上加难
(文汇报) 2021年9月14日
新发区筹划30年徵问8年 拆解条例死结支招优化

香港住屋问题陷於水深火热之中,觅地建屋刻不容缓,然而香港的城市规划程序动辄历时十几甚至二三十年,最经典的例子是洪水桥/厦村新发区项目,耗时近30年,最后8年程序游走於公众谘询、规划、再谘询、再规划的「无限轮回」之中;更有基建工程前后共花36年才启用,居民其间饱受塞车之苦。城规会数据也显示,过去5年共接获45宗将土地改划为住宅用途的申请,当中26宗获审批,即平均一年仅批出5宗申请。香港文汇报将一连两日跟规划专家及地区人士拆解规划项目被「拖死」的「死因」,本辑则先探讨香港架床叠屋的城规条例,并提出解决方案。●香港文汇报记者 明其道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透露将精简规划程序,拟缩短长达17个月的制定图则法定时间,但面对以5年「起跳」的规划程序,缩短几个月显得九牛一毛。

香港的陆地面积约1,110.18平方公里,已发展的土地仅占当中四分之一,换言之仍有四分之三土地未开发,当中大部分已划作农地、林地、湿地或郊野公园等用途,若要改变用途兴建住宅或相关交通社区配套,就必须根据《城市规划条例》进行改划程序。

《城市规划条例》早年曾进行全面检讨,并於2003年首阶段修例期间,受当年社会要求提升城规程序中的公众参与度,最终令整个城规程序加入多个公众谘询,城规程序沦为既得利益集团拉布工具。

发展局月前回覆立法会议员查询时透露,过去5个财政年度,城规会合共接获45宗由「非住宅地带」改划为「住宅及相关地带」(俗称S12)的申请,当中只有26宗获城规会审批,即平均每年仅5宗改划用途申请获开绿灯。

议员建议料省时两三年

翻查规划署及城规会资料,洪水桥/厦村新发区由首次提出到走完整个规划程序耗时近30年,最后8年程序一直在谘询、规划、再谘询、再规划的过程中打滚。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直言,该项目花8年进行五轮公众谘询,显然是过多,他认为第一阶段社区参与,即首轮、次轮规划概念图谘询就可以省却:「规划概念图太抽象,你睇吓洪水桥规划,佢2010年11月举行首轮谘询,那时连研究都未做(翌年才展开研究),这一两年谘询系浪费时间。」

而第三阶段社区参与,即对建议发展大纲图的谘询亦可免去:「建议发展大纲图同城规会公布嘅分区计划大纲图相似,无必要谘询完一次又一次。」若按刘国勋的建议,单单是谘询时间已可减省9个月,加上其中的行政时间,随时减省两三年时间。

略过部分社区谘询步骤,会否抹煞公众发表对项目意见的机会?刘国勋指出社区谘询过去也没有那么多轮,是政府早年为确保所有人的意见不会遗漏而一直加上去,但他认为现今资讯发达,相关资料、意见可在网上快速掌握、表达,有必要检视是否可以减省部分谘询次数:「有啲嘢同以前环境唔同咗,以前资讯无咁发达,讯息收集同发放渠道唔多,可能要问完一次又一次,确保无人会遗漏,到今天就唔同晒啦,大部分人都识上网,收集意见易好多。」

基建谘询21年后才重启

除了土地规划,基建工程也经常蹉跎岁月,以接驳新界西至北大屿山的十一号干线为例,早於2000年开始研究及谘询,却被地区人士反对,以致计划胎死腹中,直至近年新界西北人口持续飙升,塞车问题恶化,政府於2017年重整旗鼓,与首次谘询相隔21年后,该计划於今年初才再向立法会申请相关的详细研究及设计拨款。

惟申请拨款只是开始、不是终结,政府需要再花54个月、即长达4年半才完成工程,使全长仅8.5公里的十一号干线延至2036年才能通车,即前后合共花了36年时间。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谢伟铨指出,工程进行期间数十万计的新界西北居民,以至香港的整体经济及城市发展,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他认为,随着香港的政治环境回复平稳,立法会运作恢复正常,社会有声音要求当局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检讨现行的发展及规划程序,包括城规条例、环评条例等,从而加快香港的城市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