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增加土地供應不同途徑 推動理性討論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121
地產新聞
考慮增加土地供應不同途徑 推動理性討論
(文匯報) 2018年7月5日
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到立法會出席答問會,土地房屋議題續成焦點。多位議員問及香港應否以填海造地,林鄭月娥強調填海並非唯一方案,又指開發一定比率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非常值得深思」;她還透露,將重建房協轄下舊屋邨,以增加房屋供應。目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正在進行中,林鄭月娥就各種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表態,並非不尊重諮詢,或左右諮詢的方向,而是實事求是講出真相,推動理性討論,是政府有擔當的表現。本港土地供應嚴重短缺,住屋需求迫切,要多管齊下開發土地,填海、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舊屋邨重建相信是必然選項。希望社會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並參與有關土地開發的討論,為解決住屋難題創造有利的社氣環境。

要解決房屋這個困擾本港的深層次矛盾,必須解決「地從何來」的關鍵問題。本港長遠發展需要至少1,200公頃土地,顯然不可能靠一招就能解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土地大辯論」,目的就是要找到多項市民普遍接受的途徑,增加土地供應滿足建屋的需求,讓市民安居樂業。重建舊屋邨無疑是增加供應的方式之一,但重建舊屋邨可增加的數量有限,而且重建舊屋邨本身也需要土地置換。因此,還是需要大規模開發新土地以增加供應。

雖然,本港社會都知道開發土地具迫切性、重要性,但實際操作卻意見紛紜、阻力重重。特區政府將土地房屋問題視為施政的重中之重,但特首林鄭月娥日前也不諱言,恐怕5年任期內難以找到足夠建屋的土地。這反映如何開發土地,亟需社會面對現實、爭取共識,才能找到持續的解決方法,否則舉辦再多再久的「土地大辯論」,也只能議而不決,令問題積重難返。

林鄭月娥表示,「填海並非唯一方案」,「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值得深思」,儘管填海、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難免會受到不同持份者的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比較快速、可大規模增加土地供應的有效辦法。

本港以島嶼和半島為主,百年來主要依靠填海工程供應土地,目前在填海土地上容納了近30%的人口及70%的商業活動,銅鑼灣、灣仔、中環、政府總部、港澳碼頭,乃至於東西九龍新界的新市鎮,荃灣、觀塘、沙田等都有大量土地是靠填海造地發展出來的,足以證明填海工程對本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有不可替代作用。外界經常把香港和新加坡的發展作比較,而新加坡就是靠填海造地,解決土地不足和住屋不夠的問題。目前香港只有6%土地面積來自填海,而新加坡有兩成,相比之下,香港填海造地的比率極低。

另外,本港發展土地只佔全港土地面積1100平方公里的24%,其餘7成土地屬於綠化地或郊野公園用地。有專家估算,只要將1%綠化地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生態保育價值不高的土地釋放出來,足以解決100萬人居住的問題。

本港樓價貴絕全球,港人要不吃不喝20年才能置業,普通市民捱貴租、住劏房日益普遍,公屋輪候時間有增無減,解決這些問題,盡快增加土地供應才是「王道」。市民希望「土地大辯論」盡快為解決增加土地供應尋求答案,只要有利增加供應的辦法都可理性討論。填海、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本來就是選項之一,社會應從滿足市民居住的最基本需求、從香港發展的整體利益出發,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尋求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