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填海建新市鎮 增建房屋造福市民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6116
地產新聞
支持填海建新市鎮 增建房屋造福市民
(文匯報) 2017年6月12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呼籲立法會議員急市民所急,加快審批各項工程,包括東涌新市鎮擴展的填海和前期工程。填海造地是香港增加土地供應、推動城市發展行之有效的方法,亦是周邊地區為解決住屋、發展問題長期所採用的措施,立法會應支持適度填海,建設新市鎮,為香港長遠發展注入活力。政府則應調高公營房屋比例,做好社區設施配套規劃,滿足居民訴求,以利新市鎮擴展計劃在立法會順利通過,早日造福市民。

香港的發展從來離不開填海造地。中環、銅鑼灣、啟德等今日的中心地帶均是填海而成,迪士尼樂園、赤鱲角機場等享譽國際的重要項目更是如此。上世紀70年代,麥理浩「十年建屋計劃」成功開發沙田、荃灣、屯門等新市鎮,當中就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安置了150萬人口,創建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並釋放市區土地,成功推動了香港向國際金融中心的轉型。港英年代曾出任布政司的鍾逸傑就斷言:「沒有填海,沒有香港。」

香港人喜歡與新加坡作比較,港人羨慕新加坡的居住環境好、國民不必「捱貴樓」。細分析一下,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把住屋問題解決好,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填海造地,紓緩土地不足。新加坡立國時,面積只有580平方公里,只有香港的一半多一點。經過多年的填海造地,新加坡的面積已增加至714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增加了近三分之一。而且,新加坡政府準備繼續填海,以供增加人口之用。反觀香港,自1985年至2000年填海造地有3,000公頃土地,但2000年至2015年,透過填海產生的土地只有約690公頃,下跌近80%。不論是參考自身的發展歷史,還是研究競爭對手的經驗,都可得出一個結論:香港要維持市民安居樂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都需積極推行填海造地政策。

目前本港土地供應日漸緊絀,香港樓價屢創新高,小市民望樓興歎;公屋輪候冊累積申請近29萬宗,平均輪候上樓時間延長至4.7年,與「3年上樓」的目標漸行漸遠。因此,覓地建屋、解決土地供應不足,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緩。相較於舊區重建、開發市區荒廢工業用地及新界荒廢農地等方法,在維港以外地區填海、建設新市鎮具有時效快、供應大的優勢。東涌新市鎮擴展的填海工程,可提供約40,000多個房屋單位,容納12萬人口,同時提供商業用地和各項社區及休憩設施,可創造超過4萬個就業職位。可見,東涌新市鎮擴展的填海工程可在短期內增加大幅土地,助推城市發展。雖然有關項目已過了立法會工務小組一關,但還要過財委會一關,立法會議員作為民意代表,在關乎數以萬計市民安居樂業的問題上,應以民為本,高抬貴手,勿再節外生枝阻延。

在東涌新市鎮發展中,立法會議員比較關注的是其規劃和設施配套,當中有不少合理的意見,例如增加公營房屋比例,照顧基層住房需要;預留充足商業用地,保障區內居民就業;做好醫療和交通配套,滿足居民所需等等。政府應從實事求是、造福市民的角度出發,認真研究、虛心採納有關建議,以便爭取更多議員支持,便項目能得以順利通過財委會,盡快付諸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