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地勤建屋 「王道」穩樓價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976
地產新聞
覓地勤建屋 「王道」穩樓價
(文匯報) 2017年7月10日
房屋供應浪接浪 料2020漸見曙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房屋問題在回歸20年間一直困擾着香港人,隨着近年樓價急升,基層市民負擔不起私樓,轉投公屋或資助房屋懷抱,對香港公營房屋供應構成巨大壓力。截至今年3月底,輪候公屋宗數已升至接近28萬大關,較1997年升近一倍,平均輪候時間更達4.6年,是近十多年來的高位。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上屆特區政府將房屋視為施政「重中之重」,在覓地建屋方面已盡全力,而出售綠置居、資助房屋等項目亦一個接一個。黃遠輝指新一屆政府仍會以房屋作為施政重點,對未來審慎樂觀,估計到2020年至2021年後會見到成果。

於2012年起出任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的黃遠輝,擔任房委會委員十多年,見證政府公營房屋政策的變化。他認為,香港今天房屋問題的根源,可追溯至2002年政府停止興建居屋和供應土地。

「八萬五」無奈遇「負資產」

黃遠輝指出,香港土地面積小,回歸後持單程證來港定居的人數上升,人口迅速增長,社會對房屋的需求增加,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萬個公屋單位,並在10年內讓全港70%家庭可自置居所,無奈遇上金融風暴「負資產」爆發,政府在無選擇下退市並推出「孫九招」,放慢公屋興建,使公屋建屋量維持在較低水平。

他續說,其後十多年間,本港樓價不斷攀升,市民上樓難上加難,愈來愈多人轉投公營房屋,「市民住不起私人住宅,唯有住劏房,但劏房租金貴,還不如輪候公屋。」

到了今年3月底,公屋輪候冊已累計近28萬個申請,其中一般申請人由申請至首次編配單位的平均輪候時間更高達4.6年。

黃遠輝認為,制定長遠房屋政策十分重要,政府必須為市民提供長遠供應藍圖和時間表,讓樓價可因應供求合理發展,而解決樓價問題最「王道」的辦法,便是增加供應。

他認為上屆政府在覓地建屋方面「無可置疑」已盡了力,不僅提出長遠房屋政策,訂定公私營房屋供應六四比,在物色土地建屋及新增土地儲備上都進行得如火如荼,出售綠置居、資助房屋項目亦一個接一個。

新一屆政府施政「重中之重」

黃遠輝指出,建樓需要4年至5年的生產周期,他引述梁振英上月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說,預計未來3年至4年的興建數量達9.46萬個單位,相比他上任時的5年期6.68萬個單位,增加42%,足以反映建屋工作帶來一定成績,估計到2020年至2021年後會見到成果。黃遠輝對此審慎樂觀,且新一屆政府仍會以房屋作為施政的「重中之重」,相信這方面的努力「只會加大,不會放鬆」。

黃遠輝又提到,社會了解公營房屋供應不足,需增加發展密度,開發邊陲地帶或開徵新土地,無可避免影響到土地持份者和使用者,新界東北、洪水橋、橫洲發展等俱因為持份者持不同看法,難以得到共識。

他強調,「無人可預知自己會否受惠」,若再消耗時間,只會令住屋問題愈加嚴重。

有「房屋活字典」之稱的公屋聯會前主席王坤認為,特區政府成立後,純粹以經濟角度考慮房屋供應問題,忽略住屋作為民生必需品的角色,沒有繼續增加土地儲備,成為最大的致命傷。

梁振英目標提供施政方向

他認為,到了梁振英時,問題已非常嚴重,加上民生訴求都容易被政治化,房屋政策被「七除八扣」,令成效不太理想。「不過,梁振英提出的目標,卻給下屆政府提供了施政方向,例如盡量開發,包括填海、收地、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等。」

王坤說,研究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可多管齊下增加土地儲備。他指出,香港的郊野公園佔香港整體土地面積多達40%,應實事求是作適度改劃,並指政府始終要過市民這一關,不擔心影響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