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規劃失算令市民愈住愈細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123
地產新聞
報告指規劃失算令市民愈住愈細
(文匯報) 2018年4月18日
團結香港基金在昨日發表的土地與房屋政策倡議報告中認為,政府土地規劃嚴重低估市民需求,土地資源耗盡又無法適時補充,導致土地與房屋供應短缺,市民生活質素每況愈下。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

基金高級研究員葉文祺解釋,香港的土地與房屋問題可以歸納為「住得細、造得少」和「估得低」,並正為土地與房屋的供應短缺付出沉重代價,不少人居住的單位愈來愈細小,而樓價卻愈來愈昂貴。

他續說,現時樓價愈升愈高,但單位卻愈縮愈小。如今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為170平方呎,比深圳的300平方呎、新加坡的270平方呎、東京的210平方呎還小。

新納米樓料5年激增17倍

其中,不足215平方呎的超小型單位「納米樓」的落成數目,預計由2014年的64個增至2019年的1,066個,增幅達17倍。215平方呎,只得1.6個普通私家車車位大小,生活在這狹小空間的市民,飽受的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葉文祺認為,香港過去10多年來停止開發新土地,致令可供發展的地皮買少見少,土地改劃成了主要的土地供應來源,但由於改劃前期工作繁多複雜,需時較長,且須經過公眾諮詢,令不少項目出現多番延誤,效率偏低之餘亦充滿不明朗因素,令每年預計的建屋量一直未能完成,由2013年至今未達至建屋目標累計已逾94,300個單位。

公營房屋未來10載不達標

他認為,政府明顯地低估土地需求,建屋量長期追不上實際需求,令香港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 27,400 人,與印度孟買相若。以香港的經濟成就,港人居住環境之擠迫實在是匪夷所思:2018年至2022年落成的私人住宅平均單位建築面積預計為681平方呎,比前10年的平均833平方呎小18%。

團結基金政策研究院預計,本港私人住宅預期新建單位的平均面積將持續縮小,港人的生活質素將持續下降。

在公營房屋方面,由於約七成的計劃發展項目依賴土地改劃。而土地改劃,特別是對於綠化帶的改劃經常受到公眾的強烈反對,或甚至面對漫長的司法覆核程序。

預計未來10年(2018/19年至2027/28年)只有約217,400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比政府未來10年28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供應目標低22%。

基金建議增加土地供應措施

發展政府擁有業權、毋須更改土地用途、毗鄰主要道路的山地

■優先發展西貢十四鄉相鄰西沙路的兩塊64公頃坡地,以中低密度發展可提供約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在維港外重啟大型填海

■在長洲南建2,200公頃人工島作大型貨櫃碼頭,騰出葵涌貨櫃碼頭940公頃土地改作住宅發展

■在南丫島西側填海500公頃,作低密度住宅發展

■屯門東南填海390公頃,作新工業及住宅發展

■將軍澳西填海200公頃,作新工業及住宅發展

■蒲台島西填海200公頃,用作搬遷現有監獄等政府設施

資料來源:團結香港基金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