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博客 > 天馬縱橫 返回
瀏覽人次:20663    回應:1
天馬縱橫

話說禪宗之(4)金剛壇經

 

陳增濤

Délifrance 創辦人
2018年4月3日

  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原,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政治動盪的歲月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個完全缺乏宗教信仰的傳統中華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中出現了推翻東漢王朝最後一根稻草的道教。據說禪宗的衣砵在中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閉關的菩提達摩也就是達摩禪師。菩提本意是“覺悟”,達摩本義是“佛法”,覺法之意也。其實到底達摩是何方神聖來自何處無人知曉,他的名字更可能是一本【六祖壇經】奠定了禪宗的名聲而留傳下來。【六祖壇經】本身是六祖慧能的弟子法海或神會所選撰依然有爭論,但荷澤神會推動禪宗的蓬勃發展卻無異議。而禪宗的流源,“首傳第一摩訶迦葉尊者, ..., 慧能是為三十三祖”是否真實,也只有【六祖壇經】的撰寫人才心知肚明。

  根據【六祖壇經】講述慧能出家經過,是他聽到一個買柴客誦【金剛經】受啟發而決定去湖北黃梅縣的東山寺跟五祖弘忍學佛法。後來【金剛經】成為禪宗的最基礎的經典,不無道理。【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為東晉期間的龜茲人鳩摩羅什所翻譯,早達摩一百多年。顧名思義,是“破除意識煩腦痛苦能度到彼岸的大智慧”,據說五祖才開始用【金剛經】宏道佛法。【金剛經】最出名經常被引用的是它最後的第三十二品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佛經對於無常世界的最基本的結論,也是人對於無常世界最原始的感受,用白話赤裸祼的寫出來,也失去了佛經中心思想的神秘感和它哲學的含義。【金剛經】的重點在於第十四品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梵語,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最高的智慧覺悟,只有通過不執著而獲得。

  這也解釋了在【六祖壇經】裡,為何慧能得到五祖弘忍的衣砵,而弘忍覺得神秀所寫的偈““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並沒有覺悟的理由。太執著菩提樹了,太執著明鏡台了。而慧能的偈曰:““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也就是【金剛經】裡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以說,【六祖壇經】的“行由第一”用慧能獲五祖弘忍傳衣砵的事用活生生的實例重新闡述了【金剛經】的中心思想。當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見到兩個僧人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時,他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更體現了一切法皆生於心,而宇宙是完全寂靜的。與古希臘 Parmenides 的世界的變化是幻覺的觀點有同工異曲之妙。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
1. ABC 2018-04-03 20:50:35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