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博客 > 文亮语 返回
浏览人次:25528    回应:12
文亮语

放宽首置是不败计划

 

汤文亮博士

纪惠集团行政总裁
2017年12月27日

  林太的施政报告提及首置上车计划,目标是一些有能力供楼但付不出首期的人,但不知何故,变成一个资助房屋计划,林太唔收货,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不难,只要准许那些首次置业上车但没有足够能力付首期的人少付首期,基本上已经可以解决问题,不过这样做,就即是要局部放宽逆周期措施,有违政府压抑楼市决心,所以,财金官员立刻表示政府决不会这样做,变相是否决林太的首置上车计划,同时触动了特首神经线,令到市民以为特首的权力有所限制,在上星期一次访问,林太表示如果特首与财金官员的意见有分岐,应以特首的意见为依归,一锤定音,放宽首置上车人士的按揭成数应指日可待。

  不过,很多官员仍然不明白林太心意,认为放宽按保上限,令到更多市民可以贷款九成上车,其实,那些打算上车人士是市场上最弱的一群,并不是林太打算帮助的人,况且地产商已经做了,比政府做得更彻底,免压力测试的高成数按揭就是地产商的方法,那些人就算用按保买楼,都未必过到压力测试的一关,所以,放宽按保的作用不大。

  而林太所指是收入不错,有能力供楼但付不出庞大首期的人,容许他们买第一个单位时可以付低至二、三成首期,他们便可以轻松上车,这样做当然有一个反效果,就是需求增加,楼价有机会上升,这是不能够否认的,不过,如果供应充足,就算上升的幅度都不会很大,而且,当银行能够贷出款项,毋须要金管局呼吁,都会自动跟随美国加息,就算美国不加,香港亦要追加,在供应充足与利息上升之下,楼价反而会有机会下跌,这虽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但在可预见的情况下,何不放手一博,倘若楼价继续上升,政府仍然有一个安慰奬,就是帮助了首置上车人士,特首打算帮助的人。

 
 
我要回应
我的称呼
回应 / 意见
验证文字
 
回应 / 留言规则
  1. 禁止撰写粗言秽语、诽谤、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
  2. 禁止以名称/昵称/绰号/同音字等批评或映射任何人士、机构、公司;
  3. 禁止发布有关招聘、推销、广告等内容;
  4. 禁止公开任何个人资料(如电话号码、电邮地址、即时通讯帐号等)。

敬请留言者自律。本网站保留删除/堵截任何留言的权利。

会员登入
登入ID 或 网名
密码
1. 香港土著 2017-12-27 09:40:15
博士哩篇文章劈头第一段就系一个伪命题.

边个讲过首置上车盘要帮供得起冇首期之人? 

一鸡两味, 假钢需就买一千万两房, 真钢需就买五百万隔离清水单位, 一样系两房.

上车盘唔够数? 傻啦, 跟本冇人买, 一百几十个就够有凸. 带出讯息清楚明白. 
2. 真真薯片 2017-12-27 10:02:55
土著兄, 上车盘多唔多人买, 够唔够货卖, 房协资助房700个单位, 都系200-4/500万民生楼, 到2月拣楼时自有答案, 我希望百零个单位可以满足市场需要
3. 真真薯片 2017-12-27 10:08:15
林郑真系有guts, 够胆提高按揭成数

在下比多条桥, 就系成数可以提高, 但系压测入息比例要再加重, 咁先可以确保真系帮到收入高又冇首期既人

如果林郑力排众议, 提高按揭成数然后楼价爆升, 呢只镬佢就食晒, 咁有guts去make decision, 先至系leader, 果然系回归以来能力值最高既特首, 在下佩服

在下估计如果林郑提高成数, 唔会遇上任何政治阻碍, 因为正苦入面全部都系地霸既人, 求之不得, 当然要快快实行
4. CCL 2017-12-27 10:24:42
林太已讲明唔会压低楼价,土土自己执生啦.
博士高见, 现在正是要放宽按揭的大好时机,使2手楼市转活,令香港经济跟随楼市向上爆.
5. 真真薯片 2017-12-27 11:03:35
听讲2018年好似话有3万几个单位供应?

http://ps.hket.com/article/14245/2013年全港可供发售新盘单位总数约29019个

http://ps.hket.com/article/41490/预计2014年全港可供发售新盘单位总数约31236个

http://ps.hket.com/article/510265/2015年供应收成期%20新盘百花齐放

http://ps.hket.com/article/1128754/2016新盘陆续有来%20逾3・8万伙供应压境

http://ps.hket.com/article/1614471/【专题报导】2017新盘各具特色%20逾3.3万个一手供应大放送

6. 井 2017-12-27 11:57:55
数天前发表一篇题目为「看数据看真相∶为年轻人说句公道话」的文章,再次引起中年人很大的回响,在专页中留下不少的意见和批评;为了公平起见,今次继续「看数据看真相Part II」,再次用上大量数据,主角是香港的中年一代,比较一下与今天年轻人处境的分别。

*** *** ***

以下定义的「中年人」,主要为四十多至五十多岁的人,即香港60后的一代,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这一代的人,在近世代中算是较为幸运的一群,年轻时碰正经济的急速发展阶段,毕业后踏入职场的十多年(1980年代到1997回归前),得到三方面推动力的优势∶

(1) 香港经济高速发展,整体薪金大幅上升;
(2) 很多公司中高层的人,他们都没有较高的学历,当时年轻一代很容易就被推上去,替代他们的位置;
(3) 在1989年六四事件后,香港引发大量移民潮,很多中高层离开香港,制造大量机会给当时的年轻人。

*** *** ***

当中最大的推动力,就是香港在1997回归前的整体收入升幅……唔讲你可能唔知,知道可能吓死你!

在当年的美好日子,香港整体收入升幅直线上升,除1981-1986年中英谈判之时略为减慢(但这五年的升幅也有七成),收入中位数平均每五年就翻一翻;但这个趋势在回归后就停止了,到了1996-2016年的时期,收入中位数在20年就只升了63%∶

年份 每月收入中位数(港元) 每五年升幅
1976 742 
1981 1,516 104.30%
1986 2,573 69.70%
1991 5,170 100.90%
1996 9,500 83.80%
2001 10,000 5.30%
2006 10,000 0.00%
2011 12,000 20.00%
2016 15,500 29.20%

可能你会反驳∶通胀率在1980年代升幅惊人,收入暴升当然也是合理啦!没错,在香港回归前的二十年,除了1985-1987年较为偏低外,大部份时间的通胀率都在8%以上,有数年更是双位数字;但就算在扣除通胀以后,1976-1996年的实质(Real)收入中位数升幅也有140%,但在1996-2016年的实质升幅就只有20%,每年平均实质升幅不够1个巴仙。

对於当时的年轻一代,凭著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整体收入可以极速上升,再加上中高层的大量移民,年轻人很容易就被推了上去,替代他们的位置。

根据1996年的人口普查,当时最高收入的一群人(每月收入40000元以上),30-39岁的年龄群组占据四成,比其他年龄群组都要多∶

年龄 每月收入高於40000元或以上的人数 比率
15–19 220 0.2%
20–29 10,077 7.1%
30–39 58,171 40.7%
40–49 52,656 36.9%
50–59 16,730 11.7%
60+ 4,994 3.5%
总计 142,848 100.0%
资料来源∶统计处1996年的人口统计报告

这群人将优势持续带到今天,目前最高收入的一群人(定义为每月收入60000元以上),变成了45-54岁的群组∶

年龄 每月收入高於60000元或以上的人数 比率
15–24 461 0.2%
25–34 23,437 10.1%
35–44 68,527 29.6%
45–54 87,159 37.7%
55–64 43,224 18.7%
65+ 8,649 3.7%
总计 231,457 100.0%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2016年人口统计报告
(注∶2016年人口统计报告的岁数分类,相对1996年作出改变,从X0-X9变成X5-Y4岁)

在2016年香港最高收入的一群(定义为每月收入60000元以上)有23.1万人,45-54岁占了8.7万人,但25-34岁就只有2.3万人。

全香港45-54岁组别中有90.2万人,其中8.7万人(9.7%)每月收入超过60000元,16.0万人(17.7%)每月收入超过40000元,在各个年龄层高收入比例最高;至於在25-34岁组别89.9万人,只有2.3万人(2.6%)每月收入超过60000元,7.0万人(7.8%)每月收入超过40000元。

*** *** ***

我在「看数据看真相∶为年轻人说句公道话」的文章中,分析了香港持有学位的人,在不同年龄层的每月收入中位数∶

年龄 2016年每月收入中位数(港元)
15–24 12,000
25–34 21,250
35–44 35,000
45–54 45,000
55–64 49,000
65+ 38,000
总计 27,000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2016年人口统计报告

这分析令到很多中年人立刻弹了起来。他们的留言包括∶

- 三十年前香港只有两间大学,就是港大和中大,每年只收一千多个学生;
- 四五十岁有学位的人,就是全港最Top的2-3%精英;
- 宜家通街大学生,而且大学生水平被拉低左;
- 如果要公平比较,应该用最叻嗰2-3%比较,用现在最叻嗰2-3%正正就系去做医生律师投行嗰班;佢地毕业十年后,赚十万八万一个月系好常见。

对於以上的留言,可能有一个误会∶他们以为在中年人的群组中,只有2-3%持有学位;所以要比较的话,就应该用今天最叻的2-3%年轻人来比较。

但其实在中年人组别之中,45-54岁共有90.2万人,持有学士或以上学位资格有19.1万人,占总人口21.1%,

点解咁多中年人有学位?当年不是只有两间大学吗?

答案是∶不一定要大学,才可以颁发学士学位。

香港到了80年代中期,很多非大学的院校,例如理工学院、城市理工、珠海书院等,它们虽然不是大学,但也有颁发学位课程。所以得到学位的人,不一定是港大和中大毕业。

所以在中年人的组别,平均每年岁有1.91万人持有学位资格,占比例两成以上,并非只有2-3%。

教育程度
(最高就读程度) 人数 比率
小学或以下 89,635 9.90%
初中 196,614 21.80%
高中 337,265 37.40%
文凭/证书/副学位 88,053 9.80%
学位 190,767 21.10%
总计 902,334 100.00%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2016年人口统计报告

*** *** ***

回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一群45-54岁的中年人,他们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可以买到楼吗?

家庭住户户主
年龄组别 自置物业 租住 其他(例如雇主提供宿舍) 
24岁以下 32.4% 54.5% 13.1%
25-29 50.8% 42.1% 7.1%
30-34 57.8% 36.5% 5.7%
35-39 59.8% 35.1% 5.0%
40-44 55.8% 40.0% 4.2%
45-49 53.7% 42.6% 3.6%
50-54 51.7% 45.1% 3.2%
55-59 47.0% 50.2% 2.8%
60-64 45.5% 52.3% 2.3%
65+ 40.7% 56.4% 2.9%
总计 50.8% 45.2% 4.0%
资料来源∶香港统计处2001年人口统计报告

答案是∶当年三十多岁的人,大约六成可以买到楼。

回看2001年的数据,当时户主年龄30-34及35-39岁的两个组别,分别有57.8%及59.8%住在自置物业,比例是各组别中最高;反而年龄较大的组别,就只有四至五成。

在当时的美好年代,对於学历较好的一批60后,只要不是乱花钱的话,在职场工作十年左右,一般都有机会储够钱买楼。以我自己为例,我在30岁的那一年,已经可以买到半山干德道面积1000尺、数年楼龄的三房单位;如果我迟二十年出世,就算俾我再次高考三分考入港大,然后200%努力工作,再搵多几份兼职,每月储钱30%以上,也应该没有可能买到干德道,而是一直走到山脚,买一间只有200尺的纳米劏房楼。
7. 真真薯片 2017-12-27 14:11:16
To 6楼

No no no………年轻人买唔到楼, 完全系因为佢地用iphone, 去日本旅行, 唔增值自己, 唔捱得, 唔肯由低做起, 缺乏狮子山精神, 短视, 十年前唔识得买腾信, 中年人完全系靠自己既实力用双手去打并, 经过刻苦既磨练先至做到业主, 中年人既实力系有目共睹, 就算中年人去北韩打并一样可以发达, 年轻人买唔到楼系度投诉系自怨自艾, 烂泥扶唔上壁, 冇得救, 垃圾, 废青, 中年人同特衰正苦必须加租同派晒d公屋比新移民去惩罚年轻人, 到有一日班废青知错, 就会学中年人一样努力打并嫁啦, 到时香港就有救, 呵呵呵呵
8. Bos fan 2017-12-27 14:15:13
好在年青时有买D物业,今日天水围1000 尺都1200 万。十年前可以买太古城了。
9. 儍牛 2017-12-27 16:05:23
7楼薯片兄所言甚是🐮
11. 香港土著 2017-12-27 18:26:42
薯片兄,

可能我口齿不清,令你误解。你所讲房协盘,有得享受多少升值(憧憬),我所讲系限制卖出上车盘,接近零升值憧憬,不能混为一谈。
12. 真真薯片 2017-12-27 21:03:01
土著兄, 

今期房协资助房一样有禁售期同要补地价先可以转让同放租(除非卖比白居2), 同普通居屋分别不大, 而且订价甚高
13. 埂廾趀;焚宰 2017-12-28 08:58:15
六楼资料充足,赞。

但中年港人楼市捞粗是事后孔明,有一定变数在内。

年青人不一定比前人少机会。但机会可能不在港楼,可能仍在港楼,可能在内地楼,内地市场,IT,高科技股,高增长产业,机械人,东南亚楼市,市场,谁知道?

只能留待三十年后,杯酒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