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填海 给我安乐窝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3146
地产新闻
快填海 给我安乐窝
(文汇报) 2018年11月19日
听听小市民心底话

香港土地资源短缺,住屋需求极殷切,最新公屋轮候时间再创新高至5.5年,社会各界与其继续为「明日大屿愿景」填海计划争论不休,倒不如聆听小市民的声音。香港文汇报分别访问当区居民及区议员,他们均异口同声表明支持政府「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其中,居於将军澳逾廿载的陈女士见尽将军澳因填海而由昔日的海洋及乡村地带发展成为今天有40万人口的新市镇,惟婚后迁出租住私楼,至今仍在轮候公屋。马女士则於约30年前获编配屯门一个由填海而成的公屋单位,从此安居乐业,更指当年无人质疑填海,她亦亲历填海工程令屯门的发展愈来愈兴旺。■香港文汇报记者 文森

【将军澳民声】昔望窗外尽汪洋 今见新区交通畅

陈女士还是手抱婴儿时,一家四口成功轮候公屋,居於将军澳翠林邨。

依山而建的翠林邨是将军澳第一批发展的房屋,陈女士忆述当年望出窗外,满是海洋,后经填海发展至如今已有逾40万人口的将军澳新市鎭,万分感慨,「我当年看到填海而来的地方愈来愈多楼,交通方便,而我却居於半山,觉得好凄凉好惨,为何我要走十多分钟才能到宝琳的中心地带呢?我看见下面(宝琳)住得很舒服,我就得个望字。」

旧区新区配套「天与地」

单是同一区,填海而来的社区,整体配套比较完善,旧区却有许多限制,形成生活上的一些不便。陈女士指出,翠林邨尚算有一个商场及街市,但交通已甚为不便,再往上走的居屋康盛花园更连街市都没有;而当年她於翠林邨内就读的小学后来也因收生不足而被「杀校」。

她并指,初中时代课余也不会上街,所以连新社区宝琳一带的道路也不熟识,有次学校安排学生到宝琳泳池活动,她也不懂前往,更被老师讥笑她:「你是否住将军澳?」

她表示,2011年未婚时已申请公屋,婚后随丈夫在香港仔租住私楼,后曾租住土瓜湾房子,月租介乎1万元至12,500元,年前以月租约1万元返回翠林邨租住现时的单位(翠林邨於2005年8月租者置其屋计划最后一期下,把邨内部分单位出售予租户),为的是接近娘家,一来可方便探望父母,二来也可让他们帮手带孩子。至后来结婚并诞下两名孩子后再以4人家庭申请,如今已轮候了5年,但她自知4人家庭最难申请,相信「有排都未轮到」。

她表明,若成功「上楼」,租金可省回一大截,她会毫不犹疑辞职不干,照顾两名孩子。

陈女士认为,香港目前面对很大的住屋问题,许多人根本无力负担楼价租金,「公屋供应量不足,居屋又停售多年至如今再重推,这是一个大环境。」她认为填海是一件好事,将军澳正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多年来令许多人可拥有自己的屋子。她举例指出,有朋友原本连同父母及两名弟妹於大埔租住一个单位,后来成功「上楼」搬入将军澳,如今安居乐业,「如果当年他们上唔到楼,我朋友随时因为家贫连大学都读唔成,如今他已硕士毕业兼当公务员。」

反对「明屿」者多半无屋困

她说,现时夫妻二人月入合共约4万元,租金已占1万元,还要养两名三、四岁大的小朋友,「根本是月月清,储不到钱,居屋我都买唔起!」她表示,将军澳令她见尽填海带来的好处,表明支持「明日大屿愿景」,更相信持反对意见者,绝大部分都是没有住屋问题。

惟她指出,整个规划及配套必须做好,最重要是交通方便及社区设施足够,「其实附近的东涌已有愈来愈多人迁入居住,从前交通不便时,我知道的确有许多人不愿迁入,我也不介意搬入去。」■香港文汇报记者 聂晓辉

【屯门民声】见证区内渐兴旺 开荒牛赞规划好

屯门青山湾的填海地上,兴建了不少公屋及居屋,孕育了一代一代的「屯门人」,当中1980年入伙、坐落於填海的友爱邨属於「十年建屋计划」,提供逾9,000个单位,不少人因而从港九多区搬入屯门,成为屯门新市镇发展的「开荒牛」,其中马女士指出,屯门虽然位置偏远,但填海而来的社区整体规划较好,配套可逐步完善,成为宜居社区。

「80年代没有人嘈填海」

马女士於上世纪80年代开始轮候公屋,约两三年后获分发友爱邨一个单位,并由九龙搬进屯门。她忆述,入伙时仍未有兆麟苑一带的土地,可看到海岸线,及后亲历填海工程继续开展,见到屯门的发展愈来愈兴旺,「那个年代没有人嘈填海,我们也希望这区可以发展得更好。」

她表示,起初搬到屯门时基建、设施配套也未建好,到市区工作要忍受屯门公路大塞车,动辄两小时,「以前比较困难,但发展当然要逐步逐步来。」现时友爱邨已发展成五脏俱全的屋邨,有商场、街市及超市,子女从幼稚园到中学亦在附近上学,「仔女都长大成人,成家立室,儿子继续在屯门居住,女儿则嫁到天水围。」

马女士笑言,区内长者闲时留在区内的公园晨运与做运动,康乐设施充足,足以满足基本需要。她认为发展新市镇一定利多於弊,因为在已发展的社区建屋必然会遇到反对声音,「居民已经习惯了生活,额外加一些人口只会令原有配套不足够,没有人想住在石屎森林。」她续说,明白不少人质疑填海所需的年期太长,「现时三四十岁的人会觉得,填海计划完成后都已经五六十岁,但年轻一代一直在长大,加上香港没有地,还是要填海。」

1983年搬进友爱邨的陈先生亦认同区内规划不俗,日常基本所需一应俱全,「已经好理想。」他指起初搬到屯门也大感不便,因在油麻地上班,好一段时间继续在市区生活,以节省交通费,数年后才正式「进驻」屯门,印象中屯门於填海后愈来愈热闹,吸引更多人居住,交通逐步完善,填海而来的社区整体配套亦较佳。

收地需时长 填海实地多

他表示,有些人认为要收回棕地建屋,但他更支持在东大屿填海,遇到的阻力亦会较小,「收地需要很长的时间,棕地作业者在做生意,为什么要影响他们呢?填海造地的难度应该较小,且所得的土地面积亦较多。」

在屯门长大的叶俊远今年30岁,毕业至今5年。他直言,一直有置业的打算,惟现时楼价实在难以负担,「市区上车一定不可能,但在新界亦是一个难题。」他表明支持「明日大屿」计划,认为增加土地供应,有助解决目前房屋供不应求的症结,并能建设具有完善规划的新市镇。

在中环上班的他又提到,不少屯门居民亦需要跨区上班,早上繁忙时间西铁负荷极大,认为「明日大屿」中计划兴建的新铁路有助分担客流,纾缓西铁的情况,并缩短屯门来往市区的行车时间。 ■香港文汇报记者 范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