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盘横行 吴永顺慨叹「赚到尽」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7167
地产新闻
劏房盘横行 吴永顺慨叹「赚到尽」
(文汇报) 2015年11月20日
香港建筑近年愈变愈畸形,一梯30多伙的超高密度私楼、面积不足200尺的超迷你户型,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吴永顺对此十分感慨:「这么多年住宅楼的演变,都是思考怎样改善居住空间,我们这一辈的建筑师,今日会觉得好奇怪,怎可以走回头路建细单位?」他认为,「奇则」背后反映的,是香港「赚到尽」的社会文化。吴永顺指:「看不同年代的楼宇,就知道该年代背后的价值观。」究竟,包裹在香港繁华社会的背后,是怎样一个冰冷的现实?

银码细尺价随时更高

吴永顺日前接受记者访问。他笑说:「现时的住宅,一间屋原本四间房,他(发展商)就将四间房变成四个单位。」玩笑般的语句,却道出一个令人叹气的事实。他坦言,建筑师亦有挣扎,因难以想像细小的空间,如何能够居住,但现实是今天楼价高企,细价楼银码平有市场,发展商在「赚到尽」的商业原则驱使下,大量兴建细单位:「其实银码细,尺价随时更高!」

发展商「赚到尽」的想法一直都存在,甚至主导近年香港的建筑文化。最近有楼宇「一梯三十多伙」,就是减少走火梯的数量,以增加可销售的住宅楼面。在以往「建筑面积」年代,发展商可以将走火梯计入面积出售,就不会想到这种方法。「以前赚尽有以前的计算方式,今日新例后继续发挥他的功能,影响建筑设计,甚至楼宇外型。」

他回忆旧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有大型屋苑的雏形,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屋苑出现有十字形的建筑,后来因楼望楼问题又出现钻石形单位,然后又再改良间隔,但今天却在走回头路,「今时今日个社会俾紧咩生活方式我哋,呢个要大家去讨论。」

吴永顺今年担任2015 MIPIM Asia大奖的评审团,表扬优秀的建筑项目。大会新增「最佳复修建筑项目」,他深感认同,因为每幢旧建筑都有其历史价值,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文化:「以前香港的旧建筑只会消失,近年政府带头保育一批政府旧建筑,值得鼓励,可以令城市更有深度、有历史感,而不是永远追求赚钱。」

政府带头保育值得鼓励

他建议,政府可以增加建筑物条例的弹性,或主动提供诱因令业主愿意保育旧建筑。但问到他负责的中环街市活化计划,最近宣布由花费15亿元的「漂浮绿洲」方案,改为6亿元的「简单版」,他就完全「封嘴」。但访问其间仍忍不住多次提及这个历时6年还未起动的项目,强调旧建筑改成新用途,要保存灵魂又赋予新生命,显见对当初计划仍未忘怀。

事事司法覆核目的何在

近年,不少项目都遭到司法覆核的挑战,中环街市亦然。他表示,尊重现有的法律机制,但司法覆核的客观效果,一定会造成延误,所以问题就在於延误的代价是否值得,是否出自良好的动机?还是一种政治表态?

吴永顺直言,香港先天条件限制建筑创意:「现时的政府,是分开电话部门、相机部门,电脑部门,这样的机制下,不可能制造出智能手机。」他认为,香港建筑师其实有能力有创意,前提要有一个好的土壤,但香港发展商每寸赚尽的思维,建筑物条例的限制,都令创意空间变得狭窄,反而到了其他地方,香港建筑师发挥空间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