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出7000公顷 满足七成商业活动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282
地产新闻
「填」出7000公顷 满足七成商业活动
(文汇报) 2018年10月8日
填海造地是香港重要的土地来源,截至2016年,香港约有7,000公顷的土地是透过填海取得,占香港已发展土地面积的25%,全港土地总面积约6%,并容纳了约27%的全港人口和70%的商业活动。荃湾、屯门、沙田、大埔、将军澳和东涌6个新市镇,不少土地都是透过填海取得。

近十多年香港填海造地量愈来愈少,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香港透过填海所产生的土地合共只有690公顷,即平均每年40多公顷,远少於1985年至2000年期间的3,000公顷,平均每年有200公顷,减幅多达八成。

香港若重启填海,受到《保护海港条例》约束,不能染指维多利亚港。政府在进行研究后,挑选了「5+1」的维港以外填海选址,即屯门龙鼓滩、北大屿山小蚝湾和欣澳、沙田马料水及青衣西南,再加上在大屿山与香港岛之间中部水域发展「东大屿都会」人工岛。由前特首董建华牵头成立的团结香港基金,更建议将「东大屿都会」填海规模加倍至2,000公顷。

黄远辉倡做好渔民补偿机制

除了环保的考量之外,填海亦遭受到本地渔民反对,担心填海会影响生计。7月份香港渔民团体联会举办土地供应谘询会,不少渔民指政府不停填海令近岸渔民被迫停业,认为重启填海等同杜绝捕鱼业。不过,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认为渔民并非「硬反对」,只是认为应该做好补偿机制。

另一方面,现时全港共有24个郊野公园,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约40%,其中约55%为集水区,包含大量陡峭山坡、林地、幽谷等天然地貌及具生态价值的自然环境。《郊野公园条例》订明,除非事先得到渔护署批准,否则不得在建议的郊野公园范围内进行新的发展工程。

直到时任特首梁振英在施政报告提出,应该思考利用郊野公园内小量生态价值不高、公众享用价值较低的边陲地作公营房屋和非牟利的安老院舍等非地产用途,并邀请房协进行有关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土地的生态及技术研究,涉及大榄及水泉澳两个试点共40公顷。房协承诺,如果首阶段基线研究的结果显示适合条件作房屋发展,方会进行第二阶段的详细研究。■香港文汇报记者 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