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倡外汇基金遏楼价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3938
地产新闻
任志刚倡外汇基金遏楼价
(文汇报) 2018年8月29日
「让楼价回到港人可负担」 促宅地「有求必应」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蔡竞文)由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开展的「土地大辩论」聚焦如何增加土地供应,行政会议成员、前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昨指出,「让楼价回到香港市民可以负担的水平,是一项重要的公众利益」,认为政府在住宅土地供应需采取大刀阔斧的方式,将「供不应求」扭转为「有求必应」。他又提出多项建议,包括提议将存放在外汇基金的部分财政盈余,注资到一间获明确授权负责土地开发及供应的「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以落实土地供应政策的目标。

任志刚昨发表网志,指在研究由专责小组提出的各项建议时,要充分考虑香港土地政策的目标和理论基础,才能确保结论符合公众利益。

「独市」供地者须保护公众利益

他认为,只有政府拥有增加土地供应的能力,是「独市」供应者,当土地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的问题,也只有政府才可以解决,责无旁贷。政府也是公众利益的促进者和保护者,在供应土地时,需要从公众利益角度出发。因此,政府在任何情况下,不论是有意或无意,均不应利用其住宅用地「独市」供应者的角色来赚取利润。

在住宅用地层面,任志刚认为政府的土地政策应有四个重点:

第一,政府作为「独市」的土地供应者和保护公众利益者,应以「提供住宅用地以满足需求」作为政策目标。这个政策目标附带两个重要考虑,一是什么数量才能满足需求,二是以什么价格水平去满足需求。

第二,在数量方面,政府现时的做法,好像是用一些人口增长和人均居住面积等数据的假设,去推算住宅用地的需求,从而制定相关的土地开发安排。但如果要改变市场普遍对住宅价格「只升不跌」的预期,政府有需要采用大刀阔斧的方式,大幅度增加住宅用地。力度要足以将「供不应求」变成「有求必应」,以及长期维持这个状况。

倘地价高於开发成本 增供地

第三, 在价格水平方面,政府当然应继续依赖市场机制去发现价格。然而,在决定住宅用地供应量时,政府应该更加留心市场所提供的价格信号。任志刚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只要住宅用地的市场价格高於开发这类土地的平均成本,政府就应该增加供应。此举有助消除外界的误解,以为政府刻意推行高地价政策,控制住宅用地供应来牟利,牺牲市民住屋需要。

促惩罚丢空宅地遏囤积

第四,住宅用地是香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丢空而不作发展有违公众利益。他建议,只要住宅用地存在短缺情况,政府就应透过惩罚措施,阻止囤积居奇。

至於怎样实现上述土地市场的「有求必应」,他认为可利用存放在外汇基金的部分财政盈余,以资本方式注资至一间「特殊目的」公司(SPV),而该公司获明确授权负责香港的土地开发及供应,以落实政府土地供应政策的目标。

忧东屿地不够用 倡填吐露港

回到「土地大辩论」的各个选项,任志刚认为大规模填海是必须的长期项目,并担心只是东大屿都会计划是否足够,认为也应考虑包括吐露港,以建立一个能够长远解决香港未来数十年土地短缺问题的战略性土地储备。短中期的大刀阔斧措施则包括重新规划农地和部分郊野公园用地。

任志刚承认,若政府采用上述有关住宅用地的土地政策,对楼价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他强调说,「我们不要忘记,让楼价回到香港市民可以负担的水平,是一项重要的公众利益」。

他重申,如果政府要认真解决香港房屋问题,在住宅土地供应方面就需要采用大刀阔斧的方式,将「供不应求」扭转为「有求必应」,政府作为「独市」供应者和保护公众利益者,「应当勇敢地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