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松绑 纾土地压力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5015
地产新闻
农地松绑 纾土地压力
(文汇报) 2017年11月6日
新界农地收购价相当低,但发展前景极为可观,数家洞悉香港楼市行情的大型地产商,早於廿年前已於新界各区「插旗」,当中「四叔」李兆基作为主席的恒地尤为进取,多年来於新界储备的农地多达4,490万方尺,成为「农地一哥」。新地亦有约2,800万方尺农地等待松绑,总计四家大型地产商持有的农地面积约1,000公顷,相当於49个维园大小,若成功转变为土地资源,将可大大纾缓本港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

有助解决供应困局

港府长远规划远景与策略报告中提到十年建屋计划,将兴建28万个公营房屋单位,但迄今仍有4万个单位的发展用地并无着落。为觅地解决土地问题,政府近期将目光瞄向一众发展商手上持有的农地,而这亦无可厚非,除了因该批土地不少坐落於政府规划的新发展区内,亦因为发展商手持农地资源之庞大,几乎可以完全解决香港缠绕多年的供应不足困局。

中信里昂早前指出,恒地、新地和新世界发展三大发展商手中的农地面积,合共超过9,000万方尺。而本报统计,若再加上长实的话,四家发展商合共持有1.003亿方尺农地,相当於约49个维多利亚公园;以3倍地积比率计,相当於可建楼面达3.009亿方尺。以每单位550方尺计,可以提供54.7万个住宅单位,每单位住3人的话,足以让164.1万人居住。

公私合营需透明机制

然而,过去多年以来,农地之所以「晒太阳」并非无原因,主要因为地产商於补地价上与政府谈不拢,通常只有在楼市低潮时期,地产商对申请农地改用途才会有较大意欲。而市场亦对於政府与地产商的公私营合作模式也有戒心,担心当中会有利益输送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场正缺少这种官商合作的氛围,故政府当务之急是扫除公私营合作的负面观感。亦因此有说法提议政府制定一个公开透明的机制,让地产商申请农地转作住宅发展之时,以其承诺拨出一定数目单位作为资助房屋,包括公屋、绿置居、居屋以至构思中的「首置上车盘」,作为厘定补地价的一个考虑因素,期望以此加快释放农地,解决积压多时的供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