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代发展,旧事物被淘汰,由新事物所代替,是自然不过之事。城市发展也是一样,高楼大厦无论多么坚固,终归会被时间侵蚀,因此推动市区更新是在所难免。纵然本港早已成立市区重建局,惟市区更新速度缓慢,远远追不上时代需要。现时,多区旧厦日久失修变成危楼,更新计划却仍停留於研究阶段,倘若当局仍不想方设法加快步伐,后果将不堪设想。
以旧楼林立的荃湾为例,即使海滨一带近年来不断有新楼落成,惟沙咀道、川龙街一带,依然以上世纪中期兴建的唐楼为主。本报记者近日联同区议员到相关区域巡视,单凭肉眼,已能发现多幢唐楼残破不堪;不论是外墙抑或内部,均出现石屎剥落情况。其中,有旧楼后楼梯墙壁的批荡脱落,面积达1米乘1米,露出红砖墙;天花亦出现剥落,钢筋外露,情况堪忧。不难想像,居民每天出入是何等担惊受怕,不知何时石屎会忽然塌下。
除了危楼处处,该区衞生问题也相当严重。记者发现,一些旧楼的天台早已沦为「垃圾站」,堆积了大量杂物,当中不少已发霉发臭,孳生蚊虫。后巷同样是垃圾堆积的重灾区,污水横流,触目惊心。杨屋道街市的衞生状况更不容乐观,入夜后近街市入口处摆放了多架手推车,车上放着疑似装有食物残渣的大型胶桶,吸引老鼠觅食。这些衞生问题,虽说与当局执法不力脱不了关系,惟究其主因,正是旧区规划过时,未能应付居民生活需要所致。
事实上,市建局去年11月已开展荃湾地区规划研究,反映该区现况已得到当局重视;惟截至目前,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基线研究以及问卷调查,尚未完成意见整理及分析,意味着当局花了接近一年时间,仅向前踏了一步。按此进度,要完成整个旧区重建,恐怕要花上数十年时间。问题是,依唐楼现时状况,真的能支撑10年吗?
更令人忧虑的是,市建局目前只有500亿元资金,去年度净亏损为35亿元,是近10年来首次「见红」。市建局现时收入主要依靠重建项目招标,从中标发展商收取前期款项;然而,这种方式容易受市场波动、整体经济或利率牵引,对市建局的财务稳健构成风险。资金可说是市区更新的「命门」,一旦短缺,势必进一步影响重建进度。虽然市建局正计划下年度借贷,并已完成初步借贷框架,惟长贫难顾,借贷纵可渡过一时难关,却不能根治问题。
市区重建开支巨大,惟完成重建后,同样带来可观收益,并非亏本买卖。造成如今困局的主因,在於市建局独力难支。对此,港府理应提出更多诱因,吸引私人发展商参与。拖延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不断恶化。假如当局无动於衷,任由事态恶化,诸如2010年土瓜湾冧唐楼等惨剧,恐怕再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