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港府与金管局在过去一年,已多次微调俗称「辣招」的楼市需求管理措施,但本港住宅楼价仍然反覆向下,成交持续偏低,加上中央政府最近接连出招支持内地楼市,有愈来愈多声音要求港府进一步减辣以至撤辣,即是撤销3项额外印花税措施,希望可以稳定楼价和刺激成交量。
放宽压测及按揭限制
众所周知,内地的楼市情况与香港在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简单比
较。而楼市的升与跌,是受到许多不同因素影响,当中供求关系、息口水平、经济状况,以至市场与市民的信心往往至为重要,物业交易印花税只是其中一项因素。减辣或撤辣,对楼价与成交量的刺激作用未必很大,即使有其效果亦可能只是短暂。
无论如何,楼市辣招原本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至今实施了超过10年,是时候作出较全面的检讨。但我们不应忘记当年推出辣招的初心,就是要协助有需要的市民置业安居。虽然现时楼价已较高峰期有所回落,但仍有不少市民,包括部分中产家庭及专业人士难以上车。在现阶段全面撤销所有辣招,尤其是针对短期转售和外来需求的额外印花税措施,不少市民仍有保留。
笔者认为,在不违背、以至有助达致政策初心的前提下,部分辣招还有一定调整空间。例如是否可再适度放宽压力测试和按揭成数限制,以协助有足够能力供款,但不够财力支付大额首期的市民上车呢?尤其是对於没有发展商提供二按或其他优惠的二手楼宇,放宽压测与按揭限制,不但有助无壳一族置业,也帮到已成功上车,但因为家庭成员增加或其他理由,希望「住大啲,住好啲」的业主细楼换大楼。
市民换楼现时面对的另一障碍,是需要在买入新单位时先行支付双倍印花税,待成功沽出旧单位后才可退回额外税款,导致一些财力有限的小业主只敢「先卖后买」。在市况疲弱,成交偏低的情况下,换楼倍添困难。是否可以改变市民购买第二个单位时,便立即需要支付双倍印花税的做法呢?
随着10年长策建屋量可望达标,北部都会区及中部水域人工岛等大型发展计划有序推展,是否可以容许市民购买多一个单位,而毋须额外多付高达一倍的印花税呢?须知部分市民希望多买一层楼,其实并非用作炒卖或收租,而是给予子女或父母居住。现有安排令到他们需要「拆名」或转由其他家庭成员持有物业,造成一定不便,甚或会产生争拗。
此外,香港的楼宇老化及失修问题日趋严重,早前多区都有旧楼下起「石屎雨」,险象环生,有迫切需要加快旧楼重建与市区更新工作,惟楼市逆转可能会削弱业主及发展商进行收购重建的诱因。对於涉及旧楼重建的收购交易,相关额外印花税能否改为毋须「先付后退」呢?希望政府能认真考虑上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