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僭建成灾 土地乱象何哀
黄杰士
政情观察员
2023年9月13日 (东方)
天灾难测,但人祸本应可免。上周四晚至周五,香港下了一场世纪级黑雨,短短24小时降雨量相当於往常全年的四分之一,黑雨警告悬挂16个小时,双双创下纪录。连场暴雨引发多区山泥倾泻,其中大潭豪宅屋苑红山半岛3座临海独立屋,因山坡塌陷致地基外露,部分花园及泳池结构悬空而挂,摇摇欲坠,没有造成伤亡实属不幸中之大幸。
对於涉事的独立屋业主,今场世纪暴雨还带来另一种「不幸」,因为随塌泥而外
露的不仅是地基,还有多项怀疑或已证实为僭建的地库建筑,部分更涉及非法霸占官地。当然可能正因为僭建而破坏了原有的地基、山坡及排水系统,增加发生山泥倾泻的风险,那就是咎由自取的人祸而非单纯天灾。但亦有指拥有僭建地库的豪宅单位多不胜数,今次塌泥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有否僭建与结构是否安全并无必然关系。
罚则太轻 乏阻吓力
无论如何,僭建和霸地均属违法行为,并对其他奉公守法的业主造成不公。尤其僭建地库的大多是山顶或临海豪宅,尺价全部由数万元一尺起表,僭建一个地库随时令业主多赚了上千万元楼价的居住空间,亦毋须每年向库房缴交相关额外楼面的差饷或地租。对於被迫居於空间狭小、环境恶劣、尺租随时贵过山顶豪宅的劏房基层住户,又岂能不感愤怒?
2012年的一场唐梁特首选战,掀起了轰动一时的僭建风暴,多名特区高官、议员、法官及其他政商名人,纷纷被揭名下物业存在或多或少的违规僭建。但10年以来,最终仅有个别业主及相关建筑专业人士遭到检控,而且全部都只是罚款了事,无人需要坐监。大部分业主在清拆僭建物后便获当局放生,部分还原工程拖得就拖,往往不了了之,甚或是在风波过后又悄悄地获「原址重建」。
对於今次塌泥「露底」事件,当局再扬言会严厉执法,并声称对豪宅、村屋以至劏房僭建都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但最后能否一查到底,许多市民都不敢寄予厚望。相对一些受台风或暴雨严重破坏的简陋寮屋,在灾后重建时稍为超出原有地界或改用更能抵抗风雨的建筑物料,则会被当局视为滔天大罪,取消寮屋登记绝不手软,令相关住户顿时流离失所。
特区僭建及霸地成灾,土地乱象频生,本报已屡次作出报道,但问题多年来仍未见显著改善,归根究柢是当局执法不严,罚则亦太轻,罚款额相对於通过僭建或霸地所获得楼价与租金利益,形同九牛一毛。许多豪宅业主亦不怕被钉契,反正只是用来自住,大可等到出售时再还原。再者被钉契只会影响承做按揭,不等於被禁出售,只要位置靓、质素高、市道好,就不愁没有买家,有僭建地库随时可卖得更高价。相关法例和执管制度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但怎样改,敢不敢改,就要看高官们的胆量和意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