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到有」要「食脑」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463
地产新闻
「由无到有」要「食脑」
(文汇报) 2019年1月23日
被问及人生「第一层楼」,王家安指自己在2004年时只是居於旺角的70尺「床厕合一」劏房,在经过数年的努力后,总算有40万元现金可用来投资,而当时的月薪大约1.2万元,若以40万元作首期供款30年计算,大约可得到110万元的贷款,而2005年的全港住宅平均实用尺价只有4,800元,当时置业并不困难。

按揭买旧楼 改劏房出租

不过,王家安放弃传统上车方法,亦考虑到旧楼有收购重建的价值,故先用七成按揭买120万的湾仔旧楼,再借12万元私人贷款,然后用15万元将单位改装成4个劏房收租,而自己继续与朋友夹份租屋,扣除租金及供楼支出后,首5年每月更享有约7,000元的正现金流。不过,他也强调,现在楼价及环境已不同往昔,因此同一模式不一定能完全复制至现在使用。

王家安又指,第二套物业便已「冲出香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人也许会记得有个「洗脑式」的内地楼盘广告,标榜「识签名就可以做业主」。王家安指当时已在香港用尽五成的供款比率,但在内地银行家的指引下,在深圳东门买入一间700尺的2房单位,而且只需63万元,而银行在批出贷款的过程中,没有要求提供任何入息证明,亦没有了解在港的债务负担,他们只要知道三项:「香港人」、「够钱畀首期」、「会存5万元定期」。

内地买楼 巧用「银行杠杆」

如是者,银行批出了九成按揭,而王家安只花了6万元首期,再加5万元的装修及家电,很快以3,500元租给一个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扣除每月供楼的3,000元,每月亦有500元的现金收入,成功利用「银行杠杆」为自己第二次置业。王家安又提醒,若购买内地物业需要银行做按揭时,随意「Walk in」查询及申请,而刚巧遇上存款不足的分行时,会遇到「困难总比办法多」的情况,因此亦需要找一个可靠的按揭经纪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