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過程專業人士角色惹質疑

新聞資訊 > 負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1105
負面新聞
買賣過程專業人士角色惹質疑
(文匯報) 2022年5月26日
劏舖小業主黎先生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十分無奈地說:「成個買賣程序,都在地產代理及律師見證核實下進行,有晒專業人士核對所有文件及結構符合法律要求,估唔到咁樣都中伏,?家仲要我哋承擔還原責任,真係好荒謬。」事件的關鍵是,當年的買舖合約中何以未有披露商場改建的合法性,而有關的專業人士何以未有核對屋宇署資料以查找僭建物?

該商場多名業主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當年買舖使用發展商指定的律師處理所有法律文件。一名業主出示當年的分契合約,其中沒有披露獲屋宇署批准的圖則,反而是內附一份獲土地註冊處「註冊摘要編號」及屋宇署認可人士(AP)簽名的附件。

土地註冊處的文件又能否作準?測量師姚潔凝解釋,土地註冊處與屋宇署負責不同範疇:土地註冊處僅負責核對印花稅及業權的合法性,並不會核對圖則;僭建物才是屋宇署職責範圍,要以屋宇署圖則作準。但事件可疑之處是,土地註冊處批出的圖則已獲一名屋宇署認可人士(AP)簽名,「因為根據《建築物(管理)規例》,他(AP)必須確保工程按照《建築物條例》和屋宇署批核的圖則進行,且需承擔法律(刑事)責任。」

倘隱瞞僭建 可集體索償

姚潔凝認為,若業主們在購買物業時對僭建不知情,可集體向當年賣舖的一方提出民事訴訟進行索償,「如果有證據證明賣方疑隱瞞物業僭建或即將僭建的內容,可提出民事訴訟。其次,律師行有無在交易前,向買方披露現址是否符合屋宇署圖則,也有待求證。」

大律師陸偉雄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現有法律制度對買劏舖的小業主難以提供有效保障,「尤其是舊樓的劏舖,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包括僭建、日久失修及安全等,因此市民在購買此類物業時,務必選擇聲譽好的地產代理,同時自行聘請律師提供獨立法律意見,而並非貪平使用發展商聘請的律師,最後還要有自行查冊意識,盡可能與自己聘請的律師一同仔細核對圖則,以確保自身權益。」

除了僭建問題,由於不少劏舖以分契形式由一批業主共同持有該商場的業權,即例如商場劏成100個單位,業權就由100名業主持有,日後的維修需要他們共同負責,但人多口雜,過去曾出現不少劏場有業主不滿一處地方改動,卻要全部業主承擔工程費,因為意見分歧使工程一拖再拖。

買劏舖多伏位 業主夢變噩夢

以銀碼細作招徠的劏舖,吸引財力有限的市民入場,惜買賣過程存在不少伏位終令「業主夢」變噩夢。大埔一個商場早年被發展商劏成「格仔舖」,以分契方式將業權拆細賣予200多名小業主。6年多過去商場近期被發現有僭建物,被屋宇署下令還原已封掉的平台及拆除天井違建通風管等,涉約百萬元工程費,期間很可能面臨停業大半年。香港文匯報與專業測量師實地了解,以及翻查文件發現,發展商劏舖時只就改建外牆、樓梯等向屋宇署提出申請,卻沒有內部平台改裝工程的申請記錄。有小業主表示,發展商疑擅自改建,但指定的律師樓疑未披露相關文件,地產代理亦從未提起,令他們蒙在鼓裏多年,「發展商賣晒業權就走人,留番個鑊我哋孭。」專家指出,劏舖買賣存在不少陷阱,而且日後維修管理將面臨更多難題。

(大公文匯全媒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