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積極於市場推出土地,企圖壓抑樓價,卻有點反其道而行;依筆者愚見,土地的價格並不單純取決於需求曲線,即與需求量構成反比關係,而是主要由其產品--住宅價格左右的衍生需求(Derived Demand)。
換句話說,發展商於競投土地前,會先衡量樓市未來的走勢,預測市場對該地皮所建住宅的需求,以及最重要的,這批住宅未來的價格水平,從而決定其價值(Value)。
於是,賣地採取拍賣機制,價高者得,使有能力以該地皮取得最大價值的發展商投得;這也是自由市場的奧妙之處,以有效的方式分配社會資源,促進更高的經濟增長。
政府以增加土地供應,企圖窒礙樓價繼續暴升,然而,土地市場並不如普通商品的供求關係,並不是單靠增加供應便可「繑埋雙手」等價格下跌;而近月樓價雖有受壓跡象,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而言,周六最新報96.91點,創30周新低的紀錄,惟筆者認為,這並不是政府「推地有功」,只是屬受外圍及股市影響的調整而矣。
最近的拍賣,是新地(016)以118億投得西鐵南昌站上蓋項目,足足低於市場預期的下限價1成,結果意味?虓s地會以該地皮推出平價住宅?筆者卻不夠苟同,新地早於2007年初投得的將軍澳56區項目,每呎樓面地價僅1,900元,而其今年推出的新盤「天晉」便是建於該地皮上,呎價卻由8,000元至近 13,000元不等,刷新該區新盤呎價紀錄。土地資源屬政府資產,應為整個社會、全港市民所共享,而政府現時卻盲目推地,賤價賣出,發展商便繼續賣天價豪宅,最多向政府說聲「多謝」,袋袋平安。
吳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