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上車」「上樓」難 多建公屋有助紓困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17701
地產新聞
市民「上車」「上樓」難 多建公屋有助紓困
(成報) 2011年10月28日
  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香港地域面積1100平方公里,但開發利用的約佔24%,所以香港有「地少人多」之說,又所以房屋政策及房屋問題成為全港市民的「第一焦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論是城中富豪或是升斗市民,均關注「房屋」和「樓價」。當然,兩者的出發點有天淵之別,富豪是關心如何建樓、炒樓發財,市民是焦慮何時才能「上車」(自置物業)和「上樓」(入住公屋)。這樣的狀況,除了涉及一個「住」字,也是香港貧富懸殊非常嚴重的真實寫照。

  坦率地說一句:回歸以來,政府的房屋政策可以形容為「三失」,即「失序、失控、失敗」。董建華時代,尤其是前期,提出「八萬五」計劃,確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開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抱負。可惜恰逢亞洲金融風暴,「生不逢時」,也顯得「操之過急」,結果,樓價狂跌,出現大批「負資產」,民意沸騰。董先生心地甚佳,「八萬五」的出發點也很好,但終究不敵現實,萬般無奈之下,最終只得因「腳痛」下台。

  曾蔭權上台後,在房屋政策方面「反其意而用之」,最明顯的是重拾港英時代的高地價政策。果然,樓市又再風生水起,樓價如坐火箭般急速上升,廣大市民望樓興嘆,連中產人士也無力「上車」,「業主」之夢難圓,社會上的反應無疑可用「天怒人怨」形容。事實上,連曾蔭權本人也在他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承認,未處理好房屋事務,乃是民怨積聚的最關鍵因素。這一自我反省,可說切中要害,原則上百分百正確。

  哲人曰「知恥近乎勇」。知道了往日的缺失,曾蔭權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一反「看守政府」的常態,就房屋問題提出了屬於中長期性質的政策。這也就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在立法會致謝動議辯論時發言的由來。鄭局長的發言,重點在公屋,她透露了政府的構思,即:當局會維持平均3年「上樓」分配到公屋的目標,未來5年合共興建7萬5千個單位,也就是每年1萬5千個單位。

  我們認為,政府的上述公屋計劃仍嫌過分「保守」,相信不少公屋輪候人士難以認同及接受。目前的情況是:

  第一,所謂「三年上樓」的目標,實際上是「三年內可以第一次睇樓」,真正「上樓」,需時四年多五年,目前還有八年才分配到公屋的例子。究其原因,一言蔽之,供不應求。

  第二,輪候公屋的申請者現時已急增至15萬家庭,倘平均以3至4人家庭計算,則輪候市民多達45萬至60萬人。

  第三,香港目前仍有數以10萬計的貧困市民住在籠屋、劏房、板間房。作為富裕社會,這是「香港之恥」。

  第四,曾蔭權就任行政長官的6年多來,公屋的平均落成量,平均每年不足1萬5千個單位,與董建華時代的每年平均2萬7千個單位相比,可以說「差了老鼻子遠」。公屋供應不足,成為民怨一大來源。

  我們認為,若論長遠房策,絕對不能忘了合情合理地「多建公屋」四字,這是「安居樂業」的重要基礎。鄭汝樺說,每年1萬5千個單位若有不足,政府會考慮增建公屋。這是典型的「官話」,市民姑且聽之。澳門和新加坡的公屋(新加坡稱組屋)發展遠勝香港,本港有關高官(理應包括特首)不可「坐井觀天」,不妨多向澳門和新加坡兩地好好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