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雙英」走訪深水埗,深入基層大談政策理念,尤其關注公屋輪候時間過長、扶貧問題以及長者退休保障。對於「雙英」的建議,卻是關注點恰當,關注度不足。
兩位特首疑似候選人唐英年和梁振英,大談他們的房屋政策理念,增建公屋和縮短公屋輪候時間可說是兩人的共識。遺憾的是,今年施政報告沒有涉及增加公屋的興建量,目前有15.24萬輪候人士,每年1.5萬的公屋興建量似乎杯水車薪,尤其是在通脹嚴重、樓價租金高企的今日。
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使今年政府的房屋政策有利於穩定樓市、惠及中下層,但為幫助基層市民紓困,未來三年的公屋興建量還是要提高到三萬。如若不然,政府卻仍以「關注民生」粉飾,未免貽笑大方。
當然,公屋的增建必須以增加土地供應為基礎,但增加公共房屋的土地供應,卻會觸動私人發展商的神經,「雙英」對此三緘其口。
研究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政府往往光說不練。強調運用「新思維」,未免太曖昧模糊。特區政府要切實推行的,是免卻由不同部門合作搵地的官僚化層級限制,直接成立一個由跨部門公務員組成的「尋地小組」,找尋可用土地資源。這樣,一來可減少溝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來亦可增進專業性,令新土地能盡快推出回應社會訴求。
另一方面,「雙英」歡迎政府復建居屋,卻沒有檢視政策的合理性。第一,「新居屋」是否應該比「置安心」先行一步?政府是否應該考慮將「置安心」用地撥出部分給予「新居屋」興建,讓月入三萬以下的家庭盡早受惠?第二,如何協調「新居屋」與「舊居屋」的銜接?「新居屋」被指給予雙重補貼,又可以賣出市場,這是否本末倒置,混淆了居屋的住宿和投資用途,更刺激了中下層市民的房產投資慾望?
要從根本上解決房屋問題,特區政府應該改變鬆散的房屋市場管理模式,嚴格看管規限性住屋市場(公屋、居屋)和私人市場的界限,即使是新居屋的二手交易,也僅限於在規限性住屋市場內部流動。政府唯有保證自由市場與規限市場的獨立,才是穩定樓價、幫助市民安居樂業的良方。
「雙英」的見解,終究沒有擺脫特區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既定思維。
•民協政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