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屋補價政策惹爭議 政府暫未定資助額 強調對舊居屋公平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16155
地產新聞
新居屋補價政策惹爭議 政府暫未定資助額 強調對舊居屋公平
(成報) 2011年10月15日
  施政報告自提出新居屋計劃後,其補價方法引來社會爭議;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新居屋的補價政策要平衡各方面,暫未決定政府的資助額,是否需要向業主計算利息,但強調要對舊居屋業主公平。當局又表示,新居屋的供應量足夠,估計有6萬住戶合資格申請,但相信未必全部家庭會購買這類單位。

  記者鄧如菁報道

  新居屋計劃之下,政府將過去「補價」的做法,改成「貸款」概念,申請人的「貸款額」雖然不會增加;至於會否計算利息,鄭汝樺昨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有人希望就這樣作為免息貸款,但亦有很多人認為最少要計算當時的利息,才對納稅人公道,所以有關的細節必須要從長計議,交由房委會研究。

  料6萬住戶合資格申請

  她重申,新居屋政策並非讓業主賺錢,而是幫助有需要市民及活化居屋市場,但由於現時不少居屋業主都是20至30年前購入單位,他們補地價後所套取的現金,並不足以購買私樓單位,所以他們要尋找平衡,並強調補價政策要做到新居屋業主能有向上流機會外,亦要顧及對舊居屋業主的公平性。

  首批新居屋最快於2014至2015年度預售,至2016至17年度推出,涉及6幅土地提供2500個單位,以中小型單位為主,單位實用面積約 400平方呎至500平方呎,訂價會跟申請人的負擔能力掛鈎;鄭汝樺表示,新居屋地點較好或者層數高一點的,訂價可能相對較貴,「因為無可能1樓同37樓都是同一個價錢。」她續說,政府每推新一期居屋單位時,會按當時經濟情況,重新釐定申請入息上限。

  公屋維持平均3年上樓

  鄭汝樺說,新居屋的供應量足夠,估計有6萬個住戶合資格申請,但未必全部會購買居屋。至於巿民關注甚麼人有優先資格申請新居屋,例如年輕人或者願意與長者同住的人,她回應指問題複雜,要小心研究。

  另外,在公營房屋方面,她解釋,現時公屋輪候冊平均「上樓」時間是2.2年,政府會維持平均3年「上樓」的「硬目標」。至於每年1.5萬個的公屋興建量,並非硬性,輪候冊申請人數量大幅增加時,亦會增加單位數量。

  對於現時板間房等問題,她說,現時有體恤機制,可安排有需要人士更快上樓。她又謂,立法規管一手樓是局方未來一年「重中之重」的政策,下月將推出白紙草案諮詢,希望得到立法會合作,能夠於今個立法年度內完成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