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居屋的補價方法引來雙重資助爭議,月底開始研究細節的房委會,其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張炳良表示,新補價是貸款,應收取利息,確保政府公帑用得其所,多名委員亦有相同意見。委員蔡海偉質疑補價安排令新居屋變成有很重投資成分,有違居屋置業安居的原意。
另外,房屋署前副署長鄔滿海認為,若新居屋以貸款作地價補助形式,便應該徵收市場利率,若利率較市場優惠,會變相多給一層資助讓業主「轉車」,並不公平。他重申,資助並非壞事,但涉及公帑運用,必須看清楚有否需要及是否公平。
資助轉售 「鼓勵向上流動」
特首曾蔭權昨晨出席聯合烽煙節目,不少聽眾來電批評新居屋安排不公平,不但資助他們置業,還資助他們轉售獲利。曾蔭權強調社會應該想想月入約1萬至3萬元的人的苦況,「這些人高不成、低不就,要幫他們安居樂業,不是想他們日後會賣出去……如真的要賣出去,補地價也要4000元一呎,不是少錢的」。
主持人問買新居屋是否有贏無輸,曾蔭權說﹕「我是希望穩定,也不想人輸,這班人現在已很苦,香港人買樓除想升值,也真的想安居樂業,不一定要輸贏。」
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在其後的記者會上表示,措施是要鼓勵向上流動,但重申房委會日後擬定安排時要平衡公平問題。
本報昨致電8名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委員,當中5人認為應改善施政報告所提出新居屋補價安排,包括須計算利息,另有兩委員要求採舊補價安排(見下表)。整個小組共有16名非官守委員。
學者批變商品住宅
張炳良解釋,舊居屋的業主實際只買了七成業權,另三成業權由政府持有,故當業主轉售居屋時,要補回三成的利益給政府,只能取回七成的利益。但新補價安排是把資助額視作貸款,業主有100%業權,但轉售時須先還款。因此補價時應該計算利息,否則公帑會有損失。委員蔡涯棉、黃國健均認為要計算利息。蔡海偉則反對,認為不公平。
城大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劉國裕指出,補價方式令新居屋成為商品住宅,日後轉售時可能被人用作出租或投資,等如少了一個上車盤。他認為應把居屋和私人市場分開,新居屋只准免補價售予綠表和白表人士,讓有需要人士上車。
張炳良﹕退市不應有硬指標
至於政府為居屋設退市機制,張炳良稱不應採硬指標「退市」,而應「留一手」,按市由政府和房委會決定是否停售居屋,「不應停售太久,停一兩年還可以,沒任何理由建了居屋但囤積幾年」。
對於退市機制,曾蔭權強調新居屋和舊居屋宗旨一樣,但技術不一樣,市民想買私樓,「如果市場已充分供應上車盤,價錢又接近居屋,那為何不讓他買外邊?就算建了居屋也無用,不會住」。他強調,屆時政府應做的是開發地皮,「不應人建政府又建,建了無人要」。
鄭汝樺指出,定出私樓供應回復合理價格單位便退市,不算是托市,要全盤看政府政策,政府長期增加土地供應,包括每年提供2萬個單位土地供應。
新居屋首批2500伙 定址新界6地
2016、17年率先落成的2500個新居屋單位,將會坐落在沙田、大窩口、青衣和元朗6幅地皮,餘下的新居屋土地則要透過收地或改變用途才能使用的土地。發展局長林鄭月娥表示,政府目標年產4萬單位中,已包括5000新居屋,若新居屋因經濟環境而退市,不會增加私人樓宇土地供應以填補這數目。
綠白表各半 討論起點
至於新居屋的具體安排,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昨日於記者會上表示,日後居屋的分配比例,公屋居民(綠表)和非公屋居民(白表)的比例,會以各佔一半作討論起點。至於居屋申請人的擁有物業限制,則傾向採用置安心計劃的安排,即前10年不得擁有物業,以針對幫助上樓有困難的首次置業人士。
鄭汝樺又指出,現時社會有些人選擇單身生活,所以房委會可討論是否在申請時,另闢一條單身人士申請隊伍,但同時要平衡家庭申請者的需求。
初步不設入息下限
特首曾蔭權表明新居屋想幫助的目標對象,是月入1.5萬至3萬元的家庭,鄭汝樺透露,內部曾深入討論應否設入息下限,但按以往經驗,有些申請人是得到家庭成員幫助,有些本身儲到首期,因此設下限會排除他們在外,故初步決定不設下限。
昨日公布的6幅居屋土地中(見上圖),已清拆的大窩口工廠大廈和元朗東頭地皮,本為政府計劃推出招標的限呎地,因這兩幅地可興建較多單位,發展局遂撥予運房局建新居屋。鄭汝樺表示,首批6塊地皮均已訂為住宅用途,已要求房屋署加快規劃程序,趕及讓市民在2014年申請。然而,其他可能用作新居屋的地皮,大部分位於擴展市區和新界,且將來必須通過改變用途或收地,才能用於興建新居屋。
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認為新居屋選址不俗,鄰近港鐵沿線,以元朗和大圍最理想。他指出,選址均是人口密集的地區,加上在新轉售補價安排下樓價較具競爭力,相信可吸引區內人士和「上車」客。
毗鄰舊居屋戶批補價不公
多個新居屋選址附近均有入伙多年的舊居屋,其中沙田美城苑與一個新居屋地盤只有一街之隔,業主賴女士直指新居屋轉手時只需補回購入時差價,對現時居屋戶不公平,有區議員亦指做法「大細超」,製造分化。
早年以12萬元買入538方呎單位的賴女士跟30歲兒子同住,實用面積只300多呎,因兒子打算結婚,希望一家細屋換大屋,但面對樓價高企而束手無策,「新居屋補價封了頂,但舊的就照舊按市價計算,賣200萬要補80萬,拿120萬根本買不到同區同樣大細的單位,更不要說換大屋。政府應該一視同仁……總不能叫我又再供多20多年,我老了,每月賺得7000多元,尚要吃飯」。
現居沙田嘉田苑的馮太,一家三口同住500多呎單位,23年前以33萬元購入。雖聞坊間指新措施不公,但她稱﹕「沒所謂,最重要是80後有機會置業。」
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稱,私樓和居屋質素有差異,各有市場,至於會否影響現有居屋補價,要視乎當局公布新舊居屋補價細節。中原沙田及馬鞍山區營業董事麥成輝指出,大圍昨日暫未出現居屋補價出售個案,但新居屋供應不多,估計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