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宜抓緊黃金五年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6002
地產新聞
港宜抓緊黃金五年
(東方) 2011年9月19日
香港回歸十四年,每遇經濟低谷時往往靠中央政府「送大禮」來打救。不過,前瑞銀股票部主管、有「星級分析員」之稱的林奮強稱,港人不宜妄自菲薄,以香港「品牌」和優勢,絕對有實力「超英趕美」,代替倫敦成為全球第二的金融中心。

離開投資銀行四年,林奮強最近「強勢回歸」,自資做大型研究,為本港經濟把脈,就經濟、醫療、教育、服務業等多個層面發表五份研究報告。上月第一份《香港——黃金五年盛衰關鍵》發表後,引起社會不小反響。

倘失先機恐難領跑50年

他透露,將於下月公布的第二份報告,會比較本港與倫敦兩者的優勢,從而告訴港人「機會唔會等人」,若二○一○起至二○一四年的「黃金五年」本港不加大基建投資「做大個餅」,將會失去往後五十年的競爭優勢。

倫敦與香港人口都是大概700萬人,都以金融業做主導,不過林奮強指,香港的土地使用情況較倫敦更有效率。他說:「全世界冇一個地方像香港般,只將商業樓面集中在4%的土地上,卻產生了全港90%的GDP(境內生產總值)。」

他又指出,本港高樓大廈式的居住環境,使住宅樓面只佔本港土地兩成多,令交通和能源效益上更有效率。「如本港食水管的網絡可以更短,但在倫敦,因為居住範圍大,水管網絡也長,約90%的食水因水管破裂和滲漏而浪費了。」

效率高 惟物業市場落後

本港在城市效率上較倫敦高,但成就卻只能緊隨其後,林奮強認為,是因為本港物業市場及勞動人口增長,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步伐。縱然本港金融市場發展出現近年難得的機遇,「單是近年的人民幣業務,已經可以產生3萬個職位,是本港最大投資銀行職位總數的10倍!」

他表示,商業、商場等建設固然要增加來配合,使商業成本降低。但單靠本地勞動人口不足以承接這3萬職位帶來的機遇,必須吸引外地人才,住宅供應當然也要增加,以減低居住成本。

林奮強早前就指,目前每年二萬個建屋目標遠不夠應付「黃金五年」的需求。至於多少才夠,他說目前仍在研究中,將會在明年農曆新年後的第五份報告交代。

九位下屬均8A精英

離開瑞銀之前,林奮強位居該銀行環球資產管理(香港)董事總經理,指揮全港最大之一的股票部門。這次自掏腰包為本港經濟把脈,由於時間緊迫,他直言「做到抽筋」,在工作生涯上從未如此辛苦過。而與他一同辛苦的九位下屬,卻清一色是初出茅廬的大學尖子。

林奮強未有嫌這九位尖子入世未深、經驗不足,反而覺得「執到寶」。「位位都與我一樣,讀書時是八、九個A的精英。」他表示,從銀行和投行的Management Trainee(管理見習生)等的職位搶他們過來,協助撰寫和推廣這次共五份的研究報告。

工作有意義 「心甘命抵」

畢業於中大經濟系、現正攻讀碩士課程的曾維謙笑言,見工時完全未聽聞過林奮強為何許人,林氏並告訴他這份「香港黃金五十」的工作只會做一年多就會「散Band」,但他仍然「心甘命抵」去做,全因他認為這工作很有意義。

他們目標是在明年農曆新年後,將全數五份報告都推廣完畢。除了辦公時間外,他們很多都在晚上回家沐浴後,九時許再返回公司「搏殺」。林奮強說,目前很想專心完成「黃金五十」的工作,未有想過之後會重返投行或自行籌組私募基金。

雖然林奮強不想多談自己的私人投資,但他透露,在二○○二年「八萬五」政策期間,為了支持自己「樓價兩年升四成」言論而購入的九龍站擎天半島物業,目前仍然持貨,不急於出售套現。他說:「就算賣,都是採換碼的投資策略,再買其他物業。」果然不失其「樓市大好友」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