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奮強公認是分析本港地產股最到家的分析員。幾個月前他突然辭職,跟9名初出茅廬的「80後」,大聲疾呼香港要好好把握未來「黃金5年」,否則便會步向衰落。問林奮強放棄「高薪厚職」有沒有掙扎,他想也沒想便說﹕「這個決定很容易……」
「這有如你住在大學宿舍,有一晚凌晨3點,所有人都瞓着了,你一個人在廚房煮東西吃,發現宿舍內起火,你會唔會即刻走人?一定唔會吧,還有那麼多老師、同學在瞓覺。」
未來關鍵5年 主宰港興衰
這是因為林奮強深信,內地人和資金不斷南來,令到香港出現了3條J形曲線(即數量突然大幅颷升),包括人民幣存款、內地來港旅客、及醫療服務的需求。用他常掛在口邊的說法,若香港在這5年及時「做大個餅」,香港這個原本已經成熟的市場,將出現長達50年的「第二春」。相反,若果大家坐視不理,香港百物會更騰貴,「南來」的需求亦會另覓他處,到時香港便會沒落。
林奮強說,在一年多前已有這個「黃金5年」的概念。「我是分析員出身,做分析一定是做了假設之後,要印證。方法就是去找證據否定自己的假設。但我看到的是香港(紅酒、收藏品)的拍賣,超越倫敦,又見到(意大利跑車生產商)法拉利也研究來港上市。我沒法否定我的假設。」結果他在今年3、4月間,決定辭職。「我知道我要做的東西是一份全職工作,因為要去影響各界市民。」
5%人響應 足改變世界
林奮強今年51歲,兩名子女分別13歲及11歲。他經常向人展示「香港黃金50」第一份報告內的一個人口結構圖。「你看像我這樣年齡介乎45至54歲的爸爸,全港有60萬人。這班人見過香港1967年暴動、1970年代深圳的發展、1989年六四事件等。活在這個原本要聯合國救濟的地方,今日可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其實這班爸爸的同理心是很高的。」
所以他決定挺身而出,喚起自己這代人,關注下一代未來的日子。他最近跟13歲的女兒說的一席話,鞏固了他的想法。「我的女兒一直做級代表。有一日她突然向我說﹕『爹哋,我唔想再那麼高調,想靜靜地便算了。』」
「我接着告訴她,牛津大學有一個關於心理學的研究,叫做Tipping Point(觸發點)。在一間房內有100人,你估有3個人說有燶味,大家會唔會走呢?答案是不會。那麼要多少人聞到燶味才走呢?答案是只需要5個。」他向女兒說,全班只有20人,只要你1人努力,已足夠形成Tipping Point。
父母身教 樂於見義勇為
結果在新學年,他的愛女仍做班長,上台發言時還說因為爸爸全職投入「香港黃金50」而驕傲。「這就是身教。」林奮強說。
另外,林說自己只是在走父母親走過的路。「我爸爸在我12歲時便過身。但我記得他在生時,每年中秋節會有一位叔叔,拿着兩個雞蛋來探他。那叔叔帶着孩子,叫我爸做『恩公』。原來我爸做社會福利署時,曾協助他上樓。」
「我媽媽在二戰時,仍能在港大完成碩士課程。後來有人叫她去荃灣一間Band 5中學教書,她義不容辭,每天由港島跑到荃灣。我覺得我父母都是在艱難的環境,去做他們認為需要做的東西。」所以,當他發覺其他人對香港3條「 J 形曲線」無動於中時,他便要全情投入去做。「我相信每一代做的東西,都應該比上一代更精彩。」
年推2萬伙 供不應求種禍根
政府為了壓抑樓價,計劃每年推出2萬個私人單位,林奮強斬釘截鐵地說﹕「不足夠」。他說香港處於「黃金5年」,若能及時增加供應,反有助樓市能平穩上升,但若供應持續不足,樓市短暫會升,之後便會大跌。
父母助子女置業 增需求
林奮強說,現時市場上分析樓市的客觀論據不全面,「九成多人仍用供樓佔入息中位數來預測樓市。」他說,本港男性人口集中在45至54歲,快步入退休之齡,反是樓價走勢的關鍵,「現時年輕人月薪約萬多元,買樓確實比較難,但他們的老竇一輩,即是45至54歲的男性,大約有60萬人(圖)。假設一半的老竇住公屋,餘下一半、約30萬個老竇住私樓,他們即將退休,手上有現金,只要有1%願意幫子女買樓已經是3000個單位,若有3%願意這樣做,全年的供應已差不多買光。」
量跌價硬 樓市不是炒
他說,10年前,這批人還未退休,所以對樓價的影響不大,但未來,他們對於樓價的影響開始浮現出來。林奮強說,這些假設還未計算內地人的需求,除了香港人的需求外,如果內地人需求有1萬多單位,供應也要隨之增加。他說,種種數據已清楚反映未來的需求多大。針對目前市況,他說:「樓市的成交跌了,但價仍然在這個位,已可知香港的樓市不是炒。」
近年樓價颷升,令社會對「地產霸權」的討論相當熾熱,林奮強認為香港地產商談不上是「霸權」,只是資本市場優勝劣敗的結果,「香港地產公司無疑是全球第一線的地產商,事實上,他們造得多硬件,好像國際金融中心,環球貿易廣場這些商也迎合到香港人的需要,幫到香港經濟。」林奮強說,香港地產業仍有相當的競爭,「好似(新加坡政府旗下)Maple Tree都能買下又一城,締造亞洲最大的交易,在拍賣場上,任何人也隨時可以舉手,客觀上,不能說是霸權。」
做大個餅 有利子孫
林奮強說,地產業以家族企業為主,「家族企業裏面,即使營運有多專業,都會有一個代際問題,現時(地產商)掌門人很多都到80歲以上,已經是既有利益分子,有能力加租。需要和他們多些溝通,令他們明白,要做大個餅,才能對他們孫兒有利」。林奮強將會在「香港黃金50」第5份報告中獻計,為土地政策長遠規劃提出建議。
通脹一半源自貴租
「香港黃金50」談的「 J 形曲線」,聽來很深奧,但林奮強說,內地南來的需求,已經推升了香港的物價。「標普來香港設辦公室,彌敦道變晒做金舖,到頭來會令到大家樂的租金上升。你和我去大家樂食嘢就要付多些錢。」所以他認為,「做大個餅」這個建議,跟每名市民都有關係。
政府派錢不能解決問題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目前香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有32%是來自住屋租金(圖)。「但其實出外用膳、衣履等,加價裏面也反映了租金上升的因素。所以粗略估計,通脹問題差不多一半是來自租金。超級市場也受到租金上升影響。」
他說,現在很多人談通脹,歸咎人民幣升值、美元下跌、聯繫匯率等,但忽略了香港本身的結構問題,才是通脹的最大元兇。「政府今年人人派6000元,只是叫市民僅僅應付到通脹的額外開支。若不再做大個餅,明年就要派2萬元。」
用同理心分享想法
林奮強創立「香港黃金50」,自掏腰包請9名「80後」做研究,林奮強強調,「我們不是智庫,只是隔離鄰舍的組織,用同理心去分享想法。」
不作說客 盼未來特首主動聆聽
被視為特首候選人之一的梁振英早前自爆與林奮強會面,商討香港的「黃金10年」,林奮強坦言只要有心聆聽,他願意和不同派別的政治人物分享看法,但林奮強無意主動作說客,「我不想涉足政治。只希望那一個選出來做(特首)都做這件事。」他說:「香港政治很多時已很兩極化,如果伙拍智經做研究,別人就認為你是親政府的,即使想法再好,都不會聽得入耳。所以我們保持政治獨立,不想被標籤。」
相信年輕一代 能改變香港
在瑞銀帶領研究工作的林奮強此趟自立門戶,找來9名年輕新丁合作。林奮強解釋,要找有經驗的人一起做研究工作,一來「太易了」,二來「社會對80後的印象太差。」林奮強說,「其實黃金50這個主題,對這一代年輕人最緊要,他們是讀書最多的一代,最能令香港有轉變。何況凡是香港有大轉變,都要兩代人一起努力。」
聘用條件嚴格 最緊要有心
不過,林奮強對聘用要求也非常嚴格,9名年輕人雖是20出頭,但全是大學尖子,有碩士生、也有投行工作的專業人士,「除了看學術能力,最重要一點要有心,每一位要跟我通過4個鐘頭的面試。」
社會對「80後」的負面批評,幾名「80後」也各有各睇法,有人認為所謂「80後」定義站不住腳,最年輕的成員、本身是「90」後的區智恒說,可能社會傳媒過分集中在負面評價,這代表不了全個世代。成員之一的吳欣誼說,「很多人認為某一些80後係滋事分子,但相信他們和我們一樣,出發點都想為香港好,只不過是大家的方法不同。」
部分80後激進 但都是為香港好
林奮強說,「我睇三代很不同,我母親這一年代,是最偉大的一代,經歷最少一次世界大戰揍大我們,第二代在他們的影子下長大,知道父母辛苦,有好大內疚心想還債,這一代最easy(安逸),但都係最有心,他們能表達出自我,每個人的想法都很不同。」
這個組織成立兩個多月,已出了第一份報告(見表),獲得不少迴響。報告月初公布後,得到不少人毛遂自薦,希望參與研究。林奮強說,「黃金50」除了與專業人士接觸,也打算走入群眾,與普羅大眾分享看法,「這群成員正嘗試聯絡他們母校,希望能借會場宣傳我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