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價低迷庫房添壓 港財政未來兩年恐弱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1126
地產新聞
地價低迷庫房添壓 港財政未來兩年恐弱
(東方) 2022年11月28日
經濟疲弱而息口遽飆,地產市場陷入寒冬,一幅堅尼地城住宅地近日以低估價下限約10%、逾8年半港島地呎價新低批出。學者相信,港樓前景短期內令人悲觀,以賣地作為企業利得稅外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庫房壓力仍會持續。政府則強調目前無意為經常開支舉債。

放寬防疫無期 政府或研加稅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客座教授宋恩榮認為,現在市場普遍看淡樓市,潛在買家會趨於觀望,況且要消化賣剩的盤比較多,消化可能要半年,所以地產市道不景難免持續一年半載,地價收入減少也許會困擾公共財政多一、兩年。

浸會大學經濟系一級講師黃健明表示,加息和經濟欠佳會減少庫房的地價和印花稅收入,但如果政府持續放寬入境防疫政策令經濟顯著回暖,內地經濟前景亦見改善,港樓回升不難。

宋認為,地價收入未至於長期低迷且拖累公共財政,首先美國加息或許半年內見頂,內地一年內亦應變得「相當開放」,屆時港樓有望反彈,況且未來3年內私樓供應不太多。即使短期內公共財政赤字還會較大,政府仍坐擁約7,000億元財政儲備抵禦經濟不景,比起很多飽受疫情蹂躪的經濟體幸運,政府理財亦審慎,疫情和息口憂慮總會消退,財政一、兩年後應該好轉。

鑑於地產有周期性,黃健明稱,現階段難言公共財政會否持續積弱。不過,財赤源於疫情及防疫措施壓抑經濟活動,若財赤持續每年逾千億元,不難算出會在7至8年內耗盡財政儲備。財政儲備萎縮未算火燒眼眉,問題是「現在政府似乎無意進一步鬆綁,又顧及內地防疫……如執着感染率,真的不知疫情何時完結,財政將逐漸滑向加稅或舉債。」

財庫局:無意為經常開支發債

他續指,更改稅制須顧及與其他經濟體的競爭,否則「企業走咗乜錢都收唔到。」基於本港經濟體量小,政府發債如要吸引國際投資者購買,要向他們展示政府舉債的背後,不是財政結構性疲弱,要一味舉債度日。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政府一直「審慎理財、應使則使」,繼續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逆周期措施,是要應對疫情及外圍環境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招致的赤字有財政儲備應付,財政狀況仍穩健,之後會審慎考慮涉及經常開支的新項目,並嚴控公務員增長,使長遠財政承擔與收入增長相適應,目標是「一段時期」內收支回復平衡。政府發債的出發點是壯大債市,沒有計劃以此應付經常開支。

人口老化嚴重 醫療宜急改革

不過,倘通脹居高不下,扶貧、醫療和基建的財務負擔又會更加沉重。宋恩榮評論,「明日大嶼」仍在研究,之後可按經濟形勢調整,而本港人口老化的長期負擔則應循制度改革「治本」,「好似依家乜都走去等急症就死啦……好多病唔使等到重病先醫」,所以要提升預防性醫療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另一方面盡力吸引人才和年輕人,「如果呢啲改革失敗,已經超越公共財政問題。」

黃健明認為,比起醫療開支某程度上屬「齋使」,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可視為風險投資,差在經濟和樓市後續發展會否令預期回報「走樣」。

財庫局表示,環球供應樽頸和俄烏戰爭令本港面對龐大外來價格壓力,惟本地成本壓力輕微,所以通脹仍然溫和,政府會繼續動態評估和管控風險。政府已為交椅洲人工島的基建項目(明日大嶼)委託顧問研究財務安排等,之後再仔細考慮發債、公私營合作等是否合適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