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博客 > 精英文集 返回
瀏覽人次:7964    回應:0
精英文集

策扭擰怕事 屋荒死結無解

 

專業人士 陳建強

2021年11月15日 (東方)

 

安居才能樂業,但房屋問題卻成為困擾港人多年的結構性問題,歷任特區政府雖均視其為重中之重的解決任務,亦曾提出不少宏圖大計,但樓市非但未能逆轉,反而是供求缺口的「高峰位」遠未渡過,租金和房價長升長有,輪候公屋時間亦愈輪愈長。問題是,為何政府有心有公權力,卻無力造地和建立土地儲備?如何還港人一個宜居社會?

 

供求失衡 一再惡化

回歸之初,港府承諾要有「八萬五」房屋供應與公屋「三年上樓」,但政府換屆再換屆,房屋供求失衡卻一再惡化。有研究報告指,本港未來數年將陷入「熟地荒」和樓宇落成低的困局,公私營住宅落成量遠遠落後於《長策》目標,愈住愈細、愈住愈貴更成新常態。政府不能再拖而不決,任由市場失衡,並為社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

 

截至9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5.9年及3.8年,兩者均創下19993月底以來新高。政府雖強調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營建約33萬個公屋單位,足夠未來10年的公屋需求,但政府表明這數字要到5年後才陸續到位,最終能否全面準時收地建屋,抑或只是願景目標?   

                                                                                                                                                                                                                                                       

香港地少人多,但絕非無地可用,只因政府忌諱怕事,缺乏想像力和魄力,改變不了既得利益結構,更不願承擔官商勾結的質疑,未敢果斷改革住屋格局、改善土地策劃流程,無力阻遏不同利益團體的阻力和反對,包括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或綠化地帶怕被批破壞環境、填海造地會影響生態、發展農地涉及業權和利益等,最終令房屋發展原地踏步。

 

若要扭轉平均輪候時間的升勢,未來5年需要最少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政府盡快「拆牆鬆綁」,加快公營房屋發展,例如引入私人參建,以及加快新發展區的土地收回及平整工程,都是勢所必然。

 

具體而言,第一,要解決公屋有地但起樓慢的問題,先要跳出既有框架,精簡由從「生地」變「熟地」、拿批文、走部門、過程序的整個土地及房屋發展流程,解決有監管沒效率的問題,以便加快造地。

 

第二,土地問題並非無解,在原居民和發展商手中便有大量閒置農地,只是長期「受綁」而未能地盡其用。政府應大膽改革政策,積極改劃土地功能,避免土地繼續被迫「曬太陽」。

 

第三,政府既以北部都會區作為未來造地建屋的主要來源,便有責任改革完善新界農業用地的管理及供應制度、籌劃建設新界北部的大型商業中心區、強化新發展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以便為私人住房市場提供更多土地。

 

第四,解決問題不是用錢就可處理,而需有足夠的政治魄力和擔當,並要提供到位的配套支援,正如實施《港區國安法》、DQ議員和完善選舉,以及通識科改革等,政治決心和執行力是當中關鍵,改革房屋土地問題也該如此。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會員登入
登入ID 或 網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