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博客 > 资深会员专栏 返回
浏览人次:86531    回应:93
资深会员专栏

如何解决香港「医生不足」问题?

 

浪子心声

2019年2月28日
达入2019年香港真系多话题,野猪滋扰、禁电子烟、放宽海外医生、大湾区规划等等,上文讨论野猪问题后,多得无綫《讲清讲楚》节目访问渔护署署长梁肇辉博士,令大众更了解署方将积极处理问题,如加强教育宣传、增加人手进行「野猪避孕」,还包括与食环署合作在喂饲黑点「加强执法」,笔者相信以署长的主动积极态度和渔护署人员的专业能力,野猪滋扰问题应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明显的改善。

继野猪话题后,近月流感高峰期引致病人逼爆公立医院,前线医护人员压力爆煲,导致医生护士先后集会表示不满,而特首林郑月娥则迅速宣布政府多预留5亿元让医管局应对医疗服务紧张问题。事实是政府及市民都意识到钱是解决不到问题的,因此近两星期香港最热门话题是「如何解决医疗问题」,但社会对医疗的症结则众说纷纭於三大问题,「每天150个单程证逼爆公立医院」、「医管局管理不善」和「医生不足」。

香港有市民认为公院逼爆是每天150个单程证大陆移民引致,令香港人口激增,批评内地新移民过多拖低医疗服务水平,不过政府认为大部分使用公院服务是长者,不在单程证移民年龄组别,新移民有否加剧本港医疗负担是一大疑问。同时有部分医生控诉医管局管理不善、开会文化盛行、资源分配等种种积弊,是公营医疗系统濒临崩溃元凶。更有医生要求在流感高峰期,管理层医生应要到前线帮手,但前医管局主席胡定旭在媒体访问中表示,在大敌当前更需要主帅领军,而以他的理解问题的症结主原为「医生不足」,经过几星期的媒体讨论后,笔者感觉香港社会已接受医疗问题归根究底都是「医生不足」,即使政府增拨更多金钱应急、增建更多医院,也不能应付得到病人需求,因为现时根本没有足够的医生。

因此现时香港社会焦点已转至能否以「引入海外医生」解决问题,实质这问题已讨论多年仍难以有半点进展,主因为本地医学界反对,忧虑引入海外医生难以确保质素、如何融入本地医疗体制等等,明显全是口,回归前英联邦医生可在港执业已实行多年,全无以上问题。近日更有新口,如恢复引入英联邦医生,内地会要求同样待遇,但前医管局主席胡定旭已表示,由於英联邦国家医生实际是合资格的专科医生,而内地至今未有专科医生,这种说法实为误导,不担心会造成内地医生涌港问题。

相信很多香港市民已认同「引入海外医生」是解决医疗问题的最佳方案,但为何难以寸进,说穿只因为涉及医生固有利益,更核心的问题是要修例,让海外医生容易一点来港执业,必须得到「医委会」同意,这是《基本法》的「保障专业自主精神」,就算香港特首有超然地位,「医委会」不同意修例或只同意作出些微改动,而细节仍是诸多困难,如维持实习期、考试难道高等等,最终问题都是无法解决。因此特首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回答钟国斌议员,要求特首以其超然权力实施引入海外医生,她只能轻轻带过,应不是她不想做,应是她自知「无能为力」,实质决定权不在特首。

因此笔者认为「香港医生不足问题核心」在於《基本法》的「保障专业自主法例不完善」,在影响整个社会民生的医生执业法例,权力不在政府而是在既得利益集团「医委会」,情况类似笔者常提及香港房屋核心问题不是「土地不足」,而是特首选委过於倾斜地产商,令特首无法以香港整体利益施政。而医生不足的问题更严重,「医委会」同意修例是必要条件,因此特首是「无权」,而不是「无心」,就算林郑更「有心有力」,可能都是「无能为力」。但笔者相信现时特区政府仍然在努力与医学界相讨,如何放宽海外医生在港执业条件,亦做了不少工作,希望舆论压力可让医学界作出多些让步,但形势并不乐观,情况尤如要求地产商平价卖楼,谈何容易。大家应记得去年十月,解决香港房屋问题虽然「权在特首」,但最终还是要中央出手,以「林郑与习并行」才能稳定香港,实行「明日大屿填海计划」。

因此要解决「引入海外医生」问题,还需中央帮忙,亦希望中央处理香港官员明白到,医生不足对香港不单是民生问题,更对香港未来在大湾区中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作为「引进科技人才的窗口城市」非常重要。基本上医生亦是科技人才,对香港未来医疗科技发展扮演重要角色,医疗亦是香港科技强项,在现时香港未能提供大量高科技工作阶段,香港可先吸引世界一流医生到港执业,让医疗科技人才先到香港感受大湾区发展大趋势,若然他们能认同香港及大湾区未来大好形势,极可能产生「涟漪效应」,让更多科技人才有意来港发展,可加速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有助国家在未来世界科技竞争中处於更有利位置。笔者提议中央可考虑以类似「医委会访京活动」,对香港医学界解释「引入海外医生」对香港及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希望香港医学界在引入海外医生条例上作出大让步,为中国民族复兴之路作出贡献。



 
 
我要回应
我的称呼
回应 / 意见
验证文字
 
会员登入
登入ID 或 网名
密码
1. 引刀一快 2019-02-28 07:31:58
浪子心声兄

野猪唔捕杀,不可能有效果。
2. 野猪唔捕杀 2019-02-28 08:01:36
唔够医生,很可能是因为香港人是世上最长寿的结果。
3. 自我陶醉 2019-02-28 09:23:48
维护生态平衡系维持地球正常运作嘅基本常识,人口突然不成比例上升,住屋唔够,道路唔够,服务行业唔够人应付需求,医疗、交通失衡都系必然发生嘅结果。

有时谂嘢唔可以太单纯,否则容易被有心人误导,新增人口虽没有大量使用公营医疗,但人口急速增长,对整体医疗需求必定有增无减,这点无可置疑,这些额外需求亦必定会抢去公营机构资源,令人手不足情况加剧,引入外来人口做医生、做劳工只是治标而不治本,这些新增人口亦会带来新增需求。

因此,要把问题彻底解决,就要从源头入手,输入新人口唔紧要,但必须在社会有足够规划及配套的情况下做,唔应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香港一个小小社区,发展都要经过城规会规划,确保各方面有足够配套,反而整个城市嘅人口规划,完全冇人重视,搞到呢样唔够,嗰样唔足,一盘乱局,简直是天大笑话,也是香港人的不幸。

4. 向泛民说不 2019-02-28 09:39:40
2楼,人口老化才是目前医疗问题的核心。而不是泛民狗抹黑的150. 没有150,医疗问题肯定更严重。
目前香港人80岁以上比比皆是。60多以上占比越来越多。也就是说20岁到60岁要供养60岁以上的人口会越来越多,没有150的补充,谁来照顾60岁以上的老人。
当然要解决人口老化,还要重新定义什么叫老人。目前香港人还用60岁是老人来定义。老人是应该用平均寿命减不多于10岁。也就是说香港老人定义应该是70岁以上。
以前没有老人问题,因为那时平均寿命70岁左右。当然没问题。
5. 就要从源头入手 2019-02-28 10:02:11
醉哥, 如有亲友问借钱, 可否请他们交出财务自由, 意思是要被接管, 会不会被视为落井下石? 公营医疗系统, 永远处於被动, 是问题徵结。在下睇感冒的西医, 从不戴口罩, 因为感冒是飞沬传染, 只要注意个人卫生, 其实是要运动和作息有序, 这样, 如果医生同病人讲点点点, 病人会问何不食肉糜, 我哩样困难果样困难, 都系乖乖地收佢 380 开必利痛算了, 医疗人员应该深有体会, 过得一日得一日。要医疗系统减压, 要啲人冇咁多病至得, 这方面, 可以考虑一下搵黄火星做食卫局长。 
6. insider 2019-02-28 10:19:28
不要被误导,香港有足够医生人手,只是冇人能容忍医管局(政府)和大众投诉文化,医生亦冇阻止外人来港行医,只有外国阻止外人去其国家行医
7. 自我陶贼 2019-02-28 10:38:21
一早讲过,只要是可以推冧楼价的措施我都反对,所以我也反对外来人口,不过我不会讲反对是因为要推冧楼价,我会搵其他原因来讲


哈哈哈
8. 不要被误导 2019-02-28 10:58:40
病人应该培养一个思维, 睇病不一定有得医, 咁可能大家都会好做啲。
9. 引刀一快 2019-02-28 11:12:35
自我陶醉兄

规划追唔上变化,系香港最大问题,个个净系谂住自己在位果几年国泰民安,香港最终都系灿烂归於平淡。
10. 当然罗病假纸除外 2019-02-28 11:26:12
如果去睇病攞假纸要入教育营, 交出吃喝玩乐打咭的人身自由, 可能少左一半病人, 不过医生就会少左一半收入。共业的意思是, 你同佢讲咁咁咁会唔健康, 超重、三四五六七高、痛风、脚痛、闭塞、等等, 跟住佢就真系咁咁咁, 超重、三四五六七高、痛风、脚痛、闭塞、等等, 返黎叫你医返好佢...
11. 望东楼 2019-02-28 11:26:18
香港医生系咪不足我唔知,因为而家呱呱叫得最大声嘅系其他医护人员,就算真系不足佢地都系要暗矮低,因为唔想引入外援,但到佢哋真系顶唔顺嘅时候就非常大大镬。系呢度祝大家好运啦,快快搵定Plan B。
医护人员不足主要系因为人口老化,即系医者供应减少或者冇乜增加(退休/离职抵销新入职)但需求就因为人口老化而大幅提高。
如果香港医生不足,咁内地嘅医生就系极度不足,搵佢哋帮手同话我哋穷去印度、巴坦打劫冇乜分别。但系话事话,大英帝国而家有大量医生就系响其家英联邦地区招募嘅,坦白讲就系印度、巴坦。
 
九成病人都系患伤风感冒,大家可能需要习惯吓自己去药房执药。个人近期经验都系我讲俾医生知五种病徵佢就俾五种药俾我对应每一个病徵,去药房更加快、靓、正,当然罗病假纸除外。
12. 引刀一快 2019-02-28 11:31:51
东楼兄

如果九成都系伤风感冒,咁AI好快就可以解决医生不足。
尤其系逐个症状开药嘅低能按章医生。
13. 望东楼 2019-02-28 11:38:27
Google部电脑早前同眼科专科医生比试,结果AI大胜,相信呢单新闻大家都睇过。AI+3D printing系人类嘅未来,you like it or not。

14. 自我陶醉 2019-02-28 12:43:08
引刀兄

规划追唔上变化唔算太差,从来冇谂过要做整体人口规划先系最大镬。哈哈哈!
15. 引刀一快 2019-02-28 13:00:52
东楼兄

AI带俾世人绝对系先甜后苦,绝对。
16. 引刀一快 2019-02-28 13:01:44
自我陶醉兄

唔系佢地唔规划,而系规划嘅唔系佢地。
17. 自我陶醉 2019-02-28 13:13:11
噢! 港人“自讲”的体现吗?
18. 自我陶醉 2019-02-28 14:20:52
回5楼

个人认为人口稠密度与传染病扩散速度是有必然关系的。换言之,香港疾病传染的速度,将会随人口增长变得越来越快。

网友说得对,付钱看医生有病假纸,自行买药冇病假纸,对打工仔分别很大。

19. 引刀一快 2019-02-28 14:50:18
自我陶醉兄

港人嘅界限早已经模糊,就算真系港人治港又如何?俾著向饭呢D人得势的话,香港同苏联又有咩分别吖?
20. 向泛民说不 2019-02-28 16:06:43
引刀,什么叫人口老化啊,我问你咯。全世界都系有人口老化问题,所以工作年龄都在提升。好多地方建议退休金67岁先可以领啦。

仲有香港人均寿命全球第一,这些都是问题,你点解决啊。
21. WWSG 2019-02-28 16:28:54

作为老本土市民看,香港读医都是最top的学生,医科亦非常深入和繁杂,医生专业水平极高,故外界看香港医疗信心十足,因不是叻人,读也读不上,读不精.
大陆最top的学生,全读金融和科技,医科收生,成绩很低也能入,不排除蒙混毕业.如成绩反映学习能力,则引进大陆医生要小心,因缺口一开,香港高水平医疗的金漆招牌肯定打破.
看各政府工薪级表和工作量,医院医生人工是相对偏低的,如能拉近自由市场差幅,能留着好医生.
滥用急症设施也十分严重,如非急症,做大量检查,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总应该一切正价收费吧.


22. 向泛民说不 2019-02-28 18:43:50
60,70年代,香港人10几岁工作50几岁,跟住70岁上天。工作年龄40年没有工作20几年。现在22岁工作, 60岁退休。80几岁上天堂,工作38年,没有工作40几年,这就是老人化问题。
23. 应该一切正价收费吧 2019-02-28 18:55:07
香港公营医疗系统, 近乎开善堂咁滞。 
24. insider 2019-02-28 20:51:18
香港公共医疗何止开善堂,形势做到人人都以为医管局系有求必应

此外,香港人嘅求医态度系稍为贵少少都去政府医院,想吾迫都几难
25. 自我陶醉 2019-03-01 08:42:39
做人要公道啲,开善堂你都要有本事攞先得,普通病随时要等6个钟以上,专科排期要等起码4、5年,对七、八十岁老人家来说,个病等得,都冇咁长命等,况且,好多新药同特效药都唔会有。

有头发边个想做癞痢,呢啲着数送俾你都唔会去攞。

26. To 25 2019-03-01 09:37:07
醉哥,你用得少唔知咁多㗎啦,真系危急又有得医嘅,系即刻做㗎。至於要等,我都同啲绝对俾得起嘅亲戚讲,不如自己出去做检测攞报告返公立医,起码快一年半载,或者我帮佢俾埋检测都冇所谓,但佢地就坚持要等,哩种不可名状嘅心态,除左自己同自己斗,乘大一万倍之后,会令果啲真系俾唔起嘅都要等,想来也是罪过,但你想制度下可以点做?
27. 引刀一快 2019-03-01 10:09:25
自我陶醉兄

闻说有个女人要堕胎,排期排年半,哈哈哈
28. 向泛民说不 2019-03-01 10:50:03
引刀又系度造谣。
29. 自我陶醉 2019-03-01 11:36:18
回26楼

真系唔讲唔知,竟然有人会借大耳窿去旅行然后等破产,又有人为攞着数连自己健康都唔理! 唯有继续将公私营医疗收费拉近,再透过福利支援帮助有需要嘅人。 

引刀兄,

咁都得? 坚定流㗎?我只会当笑话睇。

30. 引刀一快 2019-03-01 11:37:17
自我陶醉兄

可能YouTube会有果段访问。
31. 引刀一快 2019-03-01 11:39:57
向饭

你唔使小心收尾几年,公立医院唔会将你安乐嘅,放心,哈哈哈
32. 向泛民说不 2019-03-01 13:36:08
引刀这些无耻之徒,早d安乐。
知道你系上面堕胎马上得啦。
你系唔系唔肯比钱啊,所以要等半年。
造谣都用下脑啦。
33. 向泛民说不 2019-03-01 13:39:10
香港要堕胎不是那么容易。唔系你想堕就比你堕。
34. 向泛民说不 2019-03-01 14:10:54
使吾使等半个月

女婴尸案锁定新加坡情侣 饭店员工:女生肚子突然不见


https://tw.news.yahoo.com/%E5%A5%B3%E5%AC%B0%E5%B1%8D%E6%A1%88%E9%8E%96%E5%AE%9A%E6%96%B0%E5%8A%A0%E5%9D%A1%E6%83%85%E4%BE%B6-%E9%A3%AF%E5%BA%97%E5%93%A1%E5%B7%A5%EF%BC%9A%E5%A5%B3%E7%94%9F%E8%82%9A%E5%AD%90%E7%AA%81%E7%84%B6-044638811.html
35. 引刀一快 2019-03-01 15:47:23
向饭

我俾你妈堕胎就冇你喇,傻仔嚟嘅。
36. 向泛民说不 2019-03-01 16:31:30
引刀,食药啦。有病就看医生。
37. 【政圈风声】 2019-03-04 12:05:31

医疗爆煲引爆前线打「小报告」 陈茂波暗掴医管局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3日)发表题为「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网志文章,专题探讨公共医疗体系问题,看来「医疗爆煲」不仅令市民抽心,亦触动了港府高层的神经。

有政界人士指,陈茂波的撰文表面温和平静,实质处处狠掴医管局,特别是他提及在制定预算案期间广泛接触前线医护人员,听到不少现时体制运作的痛点,「令我更深刻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及迫切性」,这句话其实已是对医管局管理层提出的尖锐「提醒」。

财政司长主管财,如今陈茂波对「医疗爆煲」问题看不过眼且「几乎讲到出口」,料是港府整个高层团队的意志,看来对医管局「动手术」的日子不远矣。

陈茂波在拟定预算案前曾由下而上接触公营医疗体系内的不同持份者。(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陈茂波在网志中提到制订预算案过程中遇到两类人,一是病人,「曾经有一位病人向我诉说,她在公立医院的癌症治疗中心遇到的情况,包括好些医疗设备已颇陈旧落后」;一是医护人员,「也有医护人员向我表达工作环境的管理如何欠妥善,诊症以外的行政工作过於繁重,以及在引进新的医疗仪器方面进度亦不理想,严重影响士气」。那位「病人」是否真有其人,不得而知,但满肚屈结的「医护人员」则肯定属实,有政界人士透露,在陈茂波落区聆听意见期间,不少前线医护人士的确趁机大打医管局「小报告」。

该政界人士笑言,该类「小报告」厚过医管局内部的病人医疗报告,其中较突出的投诉至少有三:

(一)过去七、八年间,医管局内衍生一种另类「平均主义」,当有中层人员向上级提出以新服务改善现有做法,每每会被质问,该种新服务是否所有联网都有足够资源提供?若不是所有联网都可负担,便免问。中层或前线医护人员批评,这种「平均主义」的出发点,是紧张联网表现多於紧张病人福祉,且摧毁体制的积极性和创新度。

(二)中层人员向上级申请资源改善服务,进度缓慢,甚至有被「拖延」的问题。

(三)管理层吝於改善前线医护薪酬待遇。

医管局曾被指存在「山头主义」。(资料图片)

其实,医管局管理百病丛生,早已是老生常谈。2015年,政府公布的医院管理局检讨督导委员会报告中提到,联网安排造成「山头主义」,令到资源调配和沟通出现问题。另外,亦有医生曾批评,有医护不断被召到医管局总部开会,开会挤压了诊症时间。

衞生服务界立法会议员李国麟认为,是次《预算案》有「专款专用」的特点,认为关键是拨款如何有效运用到前线,故他认为医管局下一步应交代如何善用是次《预算案》拨款,他又认为食衞局局长陈肇始应好好监察拨款的使用。

看来,医管局管理层急须为现有痼疾把脉,加以纠正,否则只能等港府「落猛药」治理。



38. 向泛民说不 2019-03-04 12:35:41
引刀,以现在香港的效率,相信以后香港人真系要返大陆看医生。其实相信你也享受过大陆医生吧。你是先行者啊。

大陆现在的医保其实越来越好啦。

其实大湾区的融合还是比自贸区低很多。自贸区的定义是最低限度货可以免税自由进出,钱也是一样,还有最好像欧盟那样连海关也废了,人可以自由进出和定居工作。但是目前的大湾区概念,其实只是提高某些程序的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最多相当于也只是30%自贸区功力
39. 治标不治本 2019-03-04 13:19:50
改善医管局管理效率系治标不治本,整体香港医生不足是问题之本,医生垄断医疗场市,令私家医疗费用非常高,又少私家诊所,个个都走去公院睇医生罗,公院点高效率,迟早都会出事。

一定要输入海外医生,大家先至有好日子过。
40. 引刀一快 2019-03-04 13:29:59
向饭

你果啲症候冇医保,要揾老军医[哈哈],点击[ http://pinyin.cn/e217918 ]查看表情
41. 引刀一快 2019-03-04 13:32:38
向饭

你要留意言论,我叫人买楼要留意地契到期问题,都俾人围攻,你仲主张阿爷提前收香港?
42. 健丽美好生活 2019-03-04 15:05:46
香港竟然有野猪出没,惊呆了。
43.  无晒诊所 2019-03-04 15:58:15
97回归前,香港到处都有诊所,睇医生真系唔难,依家想找到一间诊所真系有难度。

租贵,医生做私家诊所都难,就算医生够多,睇私家医生都会好贵。

最好政府输入海外医生在社区开日间同夜间诊所,这才真系治本喇!!


44. 这才真系治本喇 2019-03-04 16:02:02
领会收医生几钱租?
45. 公立诊所 2019-03-04 16:55:22
44楼,我嘅意思系开公立诊所,政府买单位开公立诊所,大家都明白楼价贵到私家诊所无得做。

如果社区有诊所,自然少啲去急症室,公院压力便会大减。
46. 公德诊所 2019-03-04 17:17:56
政府应该开设公德诊所, 有病嘅应该戴口罩, 好多人钟意响通道、电梯、门口、行过人前面先咳, 随后所有嘅人都易被传染, 少盐少糖少 junk food, 多劳动, 减少患病睇医生嘅机会, 从源头减医。
47. 香港小市民 2019-03-04 20:49:17
绝对赞成做公立诊所,其实好多公共屋邨地下都有地方可以做诊所,做私家或公立诊所都得, 问题系政府有无政策和香港有无足够医生?

希望政府认真处理问题,事在人为。
48. HK01 2019-03-04 21:33:17

首间葵青地区康健中心敲定 区议会副主席周奕希中标:团队强劲

2019年3月4日

港府近年锐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并筹划在葵青设立全港首间地区康健中心,预计於今年第3季投入运作。食物及衞生局公布,由葵青区议会副主席周奕希执掌的「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成功中标。周奕希向《香港01》称,自己的优势是有营运地区中心的经验,又透露该康健中心启用时,会率先接收由公立医院转介的复康病人,例如中风病人等,预计首年有160名病人会参加服务。

翻查资料,该协会董事会团队实力雄厚,包括有知名公私营医生、护士高层等出任董事。

周奕希相信,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的优势是有地区服务经验及网络,推展服务较容易上手。(南葵涌社会服务处FB专页图片)

食衞局今日(4日)公布,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在2019年10月1日前,会开始营运主中心,为期3年。在主中心启用后一年内,营运机构须於五个葵青分区各设立附属中心。合约总价值为2.8亿元,较政府预计的3.5亿元少约6600万元。主中心设於葵涌九龙贸易中心,净作业楼面面积约1500平方米,提供多项医疗健康服务,包括健康教育推广及教育活动、健康评估及慢性疾病管理。服务时间为每日10小时,每星期6天。

据知情人士分析,当局甄选地区康健中心的营办者时,会考虑其过往地区经验,是否有凝聚力,「凝聚到居民参加。因为康健中心唔止系医疗服务,系要嗰区居民知个概念,着重预防(疾病)。」

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主席周奕希(左六)表示,会按照标书要求,将聘请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等人员。(协会网页截图)

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主席周奕希(左六)表示,会按照标书要求,将聘请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等人员。(协会网页截图)

葵青安全社区及健康城市协会董事会主席周奕希表示,会按照标书要求,将聘请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等人员,其中护士有10人、物理治疗师有2.5人。至於医生人手方面,会向葵青、深水埗、沙田等区域的普通科医生招手,医生不会直接受聘於康健中心,而是合作形式,如病人有需要,中心会转介他们至医生,以提供适切治疗。他又指,目前主要接收由私家医生、公立医院(主要是九龙西联网)等转介的复康病人,首年估计有160名中风病人参加。

葵青地区康健中心可接受长者医疗券。(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优势是有地区服务经验 董事会团队强劲 

周奕希表示,相信协会的优势是有地区服务经验及网络,起步较容易上手,故最终中标,「董事会团队强劲,有地区及医管局前高层。」据协会网页,董事会董事包括有公私营医疗界人士,例如九龙西医院联网前行政总监董秀英、玛嘉烈医院现任副行政总监罗振邦医生、儿科名医周镇邦、护士管理局前主席汪国成、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教授李大拔等。而荣誉赞助人有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

据协会网页透露,其办事处在荔景邨,2002年成立,2004年注册为慈善机构。该协会现时设有至少三个社区健康中心,包括青衣社区健康中心、葵涌社区健康中心、葵涌(东北)社区健康中心。此外,该会有安排流感疫苗接种,并有眼科服务,曾经与理工大学视光学系合办视网膜检查,目标受惠者为5万人。协会聘有护士、社工及健康服务助理。

第二间地区康健中心料在深水埗

食衞局发言人表示,葵青区地区康健中心为试点计划,运作模式崭新,由政府出资开设。计划旨在发挥公私合营和医社合作的效用,满足地区需要和切合其特色,提高市民对保持健康生活、预防疾病及管理个人健康的意识。除了葵青区设康健中心,观塘、东区、油尖旺、深水埗、湾仔及大埔亦将物色选址开设地区康健中心。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油尖旺初步选址在前旺角街市;深水埗在石硖尾邨第六期重建选址;湾仔选在加路连山道的前机电署总部;而大埔区则位於安邦路已空置的游泳池。目前最有机会敲定选址的为深水埗区,即第二间地区康健中心预计最快於2020年招标。



49. 刘伶醉语 2019-03-05 01:04:25
香港医生是足够的,引多D医生也不是对症下药,解决了问题。

问题是太多医生分到私营医院和医疗集团,太多病人往公营医院挤,

这是吸引医生留公营医院,和分流病人往私营的问题,也是拉近差距的问题





50. 中产市民 2019-03-05 09:51:20
To 49楼:

系香港睇私家医生一啲都唔容易,
第一 : 私家诊所少(梗系无一间喺左近);
第二 : 去医疗集团诊所一样大排长龙;
第三 : 星期日或假期小朋友有病发烧要睇医生,去私家医院一样人多,我试过等过7、8个钟先见到医生,不如去公立医院。

多啲医生才会令香港医疗问题产生范式改变。



51. 醉未醒 2019-03-05 10:27:23

回50
我看见的也是不均,有些诊所排长龙,同时附近有些诊所拍乌蝇,虽是同样资歴的医生,市民却爱以龙的长短作选择,近似名牌效应.


52. 中产市民 2019-03-05 11:28:13
To 51楼:

边到龙短,分享吓。香港真系好多诊所吗?睇医生好方便吗?咁方便由有咁多香港人去公院等7、8个钟睇医生?

醉未醒?我哋可能活在不同的香港?
53. 龙短唔一定睇医生快 2019-03-05 11:48:27
分享我嘅经历,在九龙站有一集团诊所,入到去好像拍乌蝇,但登记后护士话你知要等三、四个钟先轮到你。

在等候时,发现睇医生的病人真不多,而医生见病人时间亦不长,因入病房后约5分钟内便出房,不知为何原因医生一个钟只睇三至四病人,成个下午睇得不足20个病人,但就要病人等三、四个钟,这就是我个人感受香港医生霸权的经历。


54. 护士唔洗再扮可怜话咩追更好辛苦 2019-03-05 13:16:26
坦白讲,我睇完真系唔明有咩咁辛苦
首先每日番工而言,A同P只系番七粒钟,扣埋食饭,tea time等等,
其实只系番5个几钟,有咩咁辛苦?坐车番工放工个个打工仔都要嫁啦,点解要扮到自己好惨咁
文中指有追更呢回事,睇睇48小时内番几多,
我真的是笑鸠左,消防员番一放二,大把人话好捻正,
但番一日是番24小时,你有冇见过消防员叫春话自己好辛苦,叫人地睇下自己48小时内做左24个钟?小弟就无见过啦
单论图上更表,我真的不明白有几恶顶,依加都市人大把人都是番工收工,有乜好讲?
大把人番工超时工作无补水,但唔见佢地叫春程度比得上护士
另一OT工作,big4,大家都知咩料,但请问有冇咁多BIG4手足出黎叫春话唔想OT?
有,但数量一定不及护士,原因好简单,BIG4友,落得场预左承受后果,由做个日已经预左OT
但系护士贪得无厌,拎住两三皮人工仲要拎光环,仲想扮惨,真的令人作呕,唔通佢地第一日番工个阵唔知个工作环境系点?
换作系银行sales叫春话好惨呀,要跑数,大压力训唔捻到教呀,食得咸鱼抵得渴,唔会有人好似可怜护士咁可怜你
55. To 53 2019-03-05 15:26:14
请病假不用医生纸, 便省回不少霸权。
56. To 55 2019-03-05 19:13:01
我唔系为咗医生纸去睇病,我眼睛有少少发炎,想医生睇一睇有无大问题,用好一点的眼药水,这样就花了我整个下年,等咗四、五粒钟,从此有小病我都唔会睇医生。

响香港睇医生真系唔易,我相信香港人无必要都唔会去睇医生,当然罗医生纸系请病假必要之事。


57. 醉醒时份 2019-03-05 21:35:18
To 52
几年未睇过医生,原来私家诊所如此爆棚,未知是天天爆棚,还是只在流感高峰期呢?
我见新市镇平租地区,常见四五间诊所相隔不远,未见缺乏,反而旺区一线,诊所凤毛麟角,可能是租金贵吧。
我觉得医生是手作生意,诊所皮费药费不少,贵租地区又不代表多贵客,故此又回到租金问题,使诊所分怖不均的问题。
我亦有怀疑诊所拖慢诊症,使诊所常人满之患,更觉医术高明。
58. 边个想做癞痢 2019-03-06 00:40:19
俗语有话有头发边个想做癞痢,在香港去公立医生睇医生,闲闲地都要等五六个钟,如果有得选择边会去公立医院啊。

59. 如果有得选择边会去公立医院啊 2019-03-06 09:43:16
如果公立同私家一样, 但只系收四十几. 甚至免费, 咁有边个会去睇私家? 啲保险小 A 又可以 sell 乜?
60. 中产 2019-03-06 10:23:52
有买保险,负担得起私家医生又如何,香港医生霸权,有booking睇医生都至小要等一两个钟,医生知你有保险,样样都叫你做,念起都心慌。

61. 买保险 2019-03-06 10:44:54
保险费与医疗费互相追逐, 公家叫大家买保险出去医变相也是令公家自己追逐人才又更难捞, 香港官员真是没有谋略。
62. 香港医疗体系在受冲击 2019-03-06 17:31:16
香港政府一直在扶助私营医疗市场,也想推中产入医疗保险市场。
公营医疗资源有限,责任不可能仅靠放宽境外医生入港来解决。
听做在公立医院做医生的朋友讲,近年来其医院的境外毕业香港新医生,业务奇差,不知是否大陆人,有澳洲毕业的,也是不知如何毕业的。最难忍受的是,工作极不负责。按现政府的医务政策,还要减免境外来行医的实习。这些人也不一定要在公立医院工作,他们也可转到私营市场。对公立医院解决人手短缺无帮助。
63. 中产 2019-03-06 18:04:22
To 62楼:

「陈肇始指,目前全港有124名有限度注册医生,当中12人受聘於医管局,80人在大学医学院工作」

睇条数得44个海外医生在执业,80个在大学教书或研究,边有可能产生你所讲咁大影响啊,市民睇 海外医生都难!

你班医生无谓再误导市民!!





64. 睇唔过眼 2019-03-06 20:25:31
用点脑想清楚,医管局已用分流方法,非紧急病人至少等五六个钟先有机会见到医生一面,这是全港市民的常识,还有急症室要收费,根本滥用情况不算严重,事实是香港医生少,睇医生难,香港市民是迫於无奈先去公立医院,请医生们给香港人一条生同。
65. 睇唔过眼 2019-03-06 20:26:57
用点脑想清楚,医管局已用分流方法,非紧急病人至少等五六个钟先有机会见到医生一面,这是全港市民的常识,还有急症室要收费,根本滥用情况不算严重,事实是香港医生少,睇医生难,香港市民是迫於无奈先去公立医院,请医生们给香港人一条生路。
66. 香港市民是迫於无奈先去公立医院 2019-03-08 11:09:37
其实有没有统计去急症室的人是睇甚么的?
67. 视光师称长者用约二千元医疗券视光服务并不「离谱」 2019-03-08 11:22:27
个格一啲都唔专业嘅詹生真系离谱至真, 佢驶唔驶在下搵个仲健在健健康康冇视力问题嘅九十几岁阿婆现身说法点样响一间眼镜铺清左几千银医疗券仓配左一副九唔搭八又唔见佢戴嘅 gucci 定 chanel 太阳眼镜, 被人搵笨实仲鬼咁欢喜?

同一类嘅太阳镜响 H&M 或 zara 唔驶两旧, 如果同大妈一样买顶有罩嘅太阳帽, 反正都系丢埋一边, 可能都系廿蚊, 呜呼哀哉纳税人...
68. To 66楼 2019-03-08 15:00:53
请你尝试以换位思维理解去急症室的病人,当一个人自己有病或亲人有病,而知道去公院要至少等五六个钟才有机会见到医生,如果他们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如去私家诊所,我相信大多数香港人不会选择去急症室,或在等候的五六个钟其间已作出其他选择。

事实是医管局的急症室病人分流及非紧急病人至少等五六个钟,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防止急症室滥用,现实是香港医生少,已无法提供足够的社区医疗服务,请医生们给香港人一条生路,让海外医生在港执业。


69. To 68 2019-03-08 16:19:22
两者是没有关系的
正苦见医疗券配眼镜使大左, 打算加以配眼镜上限, 然后詹生就话纳税人侮辱抹黑佢, 那么即是说「医疗券带来滥用」是不正确的陈述, well then, 咁说「医疗券带来浪费」至少也是正确的了吧? 阿婆配副咁嘅野唔系因为佢有需要, 而系因为 sell屎把口得。
正苦要对症下药, 唔应该加以配眼镜上限, 而系应该将验眼哩个 certification work 收返黎自己做, 正苦决定有冇需要配眼镜, 唔驶帮詹生养便宜仔, 贴钱仲买来骂名, 可能咁样詹生会觉得更正确更欢喜。
要缓解公家医疗压力, 需要对「治疗」哩个 concept 和 scope 重新定义, 而不是不停加 resources



70. 思维错乱 2019-03-08 16:45:44
To 69楼:

你在讲什么?香港市民最关心是医生不足,但你讲医疗券,配眼镜?思维错乱。

快啲去睇医生,大家都知要慢慢等,因为医生不足,我哋明白你的苦处!!
71. To 70 2019-03-08 17:06:42
医生应该话俾你听你嘅病冇得医, 唔驶再返黎睇嘞。
72. To 71楼 2019-03-08 18:44:37
马云有句金句:「癌症并不是绝症,人蠢才是绝症。」

因为「人蠢冇药医。」
73. 林正财 2019-03-08 22:31:45

【长者医疗券检讨】仅向视光师开刀?林正财:政府宜研究收费细项

2019年3月8日

长者医疗券的资助额每年增加,2019/20年度料达42亿元,同时部分医疗界被指滥收医疗券,将长者户口「一铺清袋」。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正检讨长者医疗券是否用得其所。政府考虑将视光师配眼镜、验眼的费用设封顶,限制每名长者每两年使用最多1,000元配眼镜。

今次政府初步只向视光师「开刀」,行政会议成员、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估计,是因为视光师的申报额上升得多,令人可疑;惟他认为政府应检视仔细数据,不可单单看「大数」就笃定该行业有问题,又指衞生署应改变机制,增加人手主动调查涉嫌滥用医疗券的个案,而非等候投诉再跟进,这样才能长远起监察作用。

半成每宗申领多达$5000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公布财政预算案时,公布向长者派糖,医疗券金额在年度加码,每位合资格长者可获额外1,000元,医疗券的累积上限由5,000元提高至8,000元,全年经常开支增至42亿元。另一边厢,衞生署与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合作进行医疗券检讨,料本月内公布检讨结果。

据消息人士表示,留意到视光师申领的数额大幅增加,由2017年的2.89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7.6亿元,增加1.6倍;有约5%的申报金额,每宗达4,500至5,000元。外界早有意见质疑,视光师为长者配昂贵眼镜是否有需要,但业界则反驳,配部分功能较佳的眼镜有实际需要,惟也承认行内有害群之马。视光师业界强调,不应因此就对视光服务设封顶价。香港执业眼科视光师协会会长詹振邦狠批,加设上限是践踏其业界专业。

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资料图片/钟伟德摄)

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资料图片/钟伟德摄)

林正财:买花胶不会一买就三千元

一向关注医疗券服务的安老事务委员会主席林正财表示,衞生署就配眼镜的封顶金额或可再商讨,他认为改革医疗券的核心是去除极端收费,「封顶价可以系收费中位数或75%」。对於消息指今次政府仅向视光师开刀,却没有措施杜绝中医师收取医疗券出售贵价药材海味,林正财说可能「中医无咁严重滥用」。

然而他认为衞生署不宜只着眼「大数」(申请金额总数),而应分析「细数」,例如实际申领宗数,「买花胶唔会一买就三千蚊,金额细啲」,以分析中医业界申领医疗券的情况,惟他承认有技术困难,因中药材没有标准收费。

食衞局的数据显示,除了视光师外,去年中医申报的总金额也有逾倍升幅。(医疗券网页图片)

翻查衞生署2018年数据,西医申领的医疗券总额最多,达11.55亿元,按年升55%;排第二是视光师,达7.6亿元,按年升1.6倍;中医排第三,达5.33亿元,按年升一倍。按每宗医疗券的申报计算,视光师的申报额中位数为每宗1,951元,是各行业最高,中医中位数是每宗245元、西医则每宗300元。(看下图)

74. 医生食大麻被捕 2019-03-08 22:36:09
屯门医院一名急症科医生涉嫌在当值期间失踪及精神异常,院方就事件报警及暂停该名医生职务,消息指他曾吸食大麻。

屯门医院表示,涉事医生隶属急症科,在星期二晚上十一时许,当值期间一度离开工作岗位,同事透过广播及手提电话都找不到他。该名医生於午夜时分返回工作岗位,精神及情绪有异样。院方已经暂停涉事医生临床职务,并会检视他过去三个月处理过的个案。

警方指,星期五接获院方报警,指一名男医护人员怀疑曾吸食毒品。警方在田心区拘捕48岁姓甄的男子涉嫌吸食毒品,案件交由屯门警区重案组跟进。

据了解,院方在该名医生尿液样本验出怀疑含大麻。
75. 星岛日报 2019-03-09 09:13:10

屯门医院爆出一名姓甄医生,在急症室当值期间疑吸食大麻被捕。

  (星岛日报报道)屯门医院急症科姓甄副顾问医生,早前在当值期间「失踪」,返回工作间后情绪有异,经测试后发现尿液疑含有大麻,怀疑在当值期间曾吸食大麻。据了解,甄早於前年与妻子出现感情问题,亦经常表示工作压力大。医院已即时暂停有关医生的临牀职务,并检视该医生当值期间的诊症记录,及过去三个月处理过的个案。院方昨日报警,该医生被警方拘捕,正被扣留调查,由屯门警区重案组跟进。

  警方表示,昨日下午接获报案,指院方一名男医护人员怀疑早前曾吸食毒品。警方经初步调查后,今日在田心区拘捕该名四十八岁姓甄男子,涉嫌「吸食毒品」。

  屯门医院表示对事件非常重视,有关医生隶属屯门医院急症科,於本月五日晚上十一时许当值期间一度离开工作岗位,同事透过广播及手提电话寻找不果。该名医生於午夜时分返回工作间,同事发现其精神及情绪有异样。

  据悉,该名医生承认曾经吸食大麻,院方为他进行验尿后,结果呈阳性反应。

  发言人指,屯门医院已暂停有关医生的临牀职务,亦已安排急症科部门主管及资深医生检视该医生於三月份当值期间的诊症记录,确定所有病人均得到适当治疗。为确保没有其他病人受影响,部门亦正检视该名医生过去三个月处理过的个案。发言人强调,会严肃跟进员工不当行为,已安排人力资源部跟进并根据相关人事程序处理,及亦已就事件报警。

  据了解,被捕医生一九九五年在中大医学院毕业,○四年考获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急症科)资格,育有两名儿子,二○一七年与妻子出现感情问题,妻儿已搬离住所,他亦曾在互联网写道:「人到中年,腰背痛,工作失意,老婆离婚,朋友离弃。」该医生亦曾透露在公立医院工作压力大,称「为了帮助病患,前线的总要赔上自己及家人的幸福。」消息指,该名医生平日在家中露台有栽种植物的习惯,但警方未有在其住所或医院储物柜发现大麻或大麻工具,正继续追查大麻来源,而被捕医生没有相关案底。

  本身是医生的立法会议员郭家麒指,若医生干犯刑事罪行,事件必须上报医委会,并审核医生是否有操守及失德等问题,最严重可终身停牌。

  执业大律师陆伟雄亦指,根据《危险药物条例》,大麻属被规管的危险药物,任何人士管有、吸食、贩运或种植大麻,均属违法,最高可被判罚款一百万元及监禁七年;若吸食大麻后影响医生诊断,令病人健康受损,法庭更会加重刑罚。


76. 海外医生 2019-03-09 15:22:57
香港任何医疗人员或专职人员只是医生的助手,医生一职独大,香港视光师又开不到药,又不能转介病人给专科医生。又一抽水教授,一见香港医生霸权持续即抽水,君不见香港医生医死人被捕,收番来读全是名医后人及自己人,全冇医德,做手术中途走咗去。出过连Harvad医科生都考唔到的试,何谓?不如叫齐啲教授,顾问,副顾问去考,有多少人考到?免试执业吧。又一仆街友,如果没有HK实习,怎了解医疗系统及规例。真心仆街友,考LMCHK试难在太主观,如果你叫考生考到,然后面试医管局成功,实习做Houseman,然后要做够6年Houseman 3万蚊人工每月,才拿到香港医科牌,如果唔叫你仆街咁叫咩嘢。我已是海外专科医生,我人工都高过3万蚊,我从读书到工作都超过十年,考到LMCHK,都要系医管局做Houseman实习医生,人工3万,仲要一做做6年,受着老seafood医生迫害。但为什么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医科毕业生不用考执业试?这叫公平?再者,医管局有限执业条件是要医生考到专科试及3年专科试后经验才发临时牌。香港制度:6年大学,然后1年Houseman实习,正式执业,好多香港医生就停下来不考专科,正常要花6年时间再考专科。
77. 停止医学霸权 2019-03-09 15:33:07
太失望了,明明是时机比班香港医生睇清楚世界多大,问题系医生不够。又俾私家医生赚大钱,又想增加医疗券金额,有竞争先有进步先提高质素,当机立断,停止医学霸权,外国医生可免试执业。系美国住的朋友都知,医生大把,冇价冇市,自然秘捞。每年每间美国医学院出产至少300个医生。
78. 海外医生 2019-03-09 16:33:24
除非说香港人个个都是骨骼独特,其他地方的医生都处理不来,只有港大和中大的医学院毕业生才懂得照料,否则我实在想不到一个合理的说法,去反对外地医生来港执业。讽刺是,香港各大诊所见到那些医生挂出来的铜牌证书,十居其八九是外国专科医学院所颁发。究竟外国专科医学院的证书,对香港医生的专业水平有多大的保证?香港的医生霸权,一边用外国专科医学院的铜牌证书自我陶醉,另一边厢,同一班人却在排斥货真价实在外国毕业和执业的医生。医生的社会地位和超级丰厚的收入,乃建基於剥削病人。如今医科生即使毕业於世界一流大学如牛津、剑桥、哈佛、史丹福,碍於本港畸型的医疗制度和以保护主义为由香港医生霸权,要回港执业亦关卡重重...
79. 新加坡模式 2019-03-09 20:32:50

回应引入英联邦医生建议 医学会:可探讨新加坡模式

2019年1月29日

公立医生人手不足问题多年未解决,医护、病人同受病房逼爆的煎熬。医生组织杏林觉醒成员、屯门医院医生黄任匡日前提出,认真考虑「重新认可英联邦医生资格」。而医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今日(29日)亦公开支持有关建议。

香港最大医生团体医学会及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均强调没有排外或「保护主义」。医学会更认为,可探讨新加坡的做法。然而,能否成功引入海外医生,重点在於公立医院有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否则他们仍会流向私营市场,无助纾缓公院医生不足。

本港在回归前,海外医生只要在英联邦国家读医科,便可免试在本港执业。不过,英联邦医生制度随着主权移交后取消,取而代之,是所有来港行医的海外医生,均需要考取执业资格试。2011/2012年因为医生人手不足,医院管理局透过医生注册条例的有限度注册制度,向医务委员会申请海外医生到公立医院工作,纾缓人手不足问题。

何仲平:只是医管局人手不足

过去外界诟病,执业资格试非常艰深,不但要求海外专科医生「一份卷考番医科生5年读嘅嘢」,且需要在医院当实习一年是门槛太高。但部分医生团体、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则认为,统一考试门槛有助确保医生质素,又指过去数据反映是内地医生的合格率较低,欧美考生的合格率较高。

医学会会长何仲平接受《香港01》电话访问指出,本港的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系HA(医管局)不够,无话私家不够。」他解释,目前医生人手问题的徵结「唔系考唔考试(执业资格试),系(海外医生)肯唔肯返嚟。」

至於公营机构如医管局、医学院为海外医生申请有限度注册,他强调过去自己作为医委会委员,从未否决其申请,但最终在2012年至去年底都仅得30多人到医管局工作。他强调,本地医生并非「保护主义」,同意可探讨新加坡设认可院校名单便免试执业的建议。此外,食衞局表示,正研究豁免通过执业试、并在医管局以有限度注册工作满3年的海外医生的实习要求,何仲平亦认为可以考虑。

医学会副会长林哲玄表示,引入海外医生时应订立目标,现时是公立医院医生不够,措施亦应针对这目标。他认为,可以考虑以新加坡模式,设立院校名单,只引入名单内的海外医生。该批医生需要在监督下在指定医疗机构工作约2至4年,「唔系畀佢周围做嘢」。他不赞成重新采用英联邦医生免试在港执业的制度,因为不应「大开中门畀人入嚟(香港执业)。」

林续解释,医生水平应握在香港社会自己手上,而非依靠别人。不过,他强调即使考虑新加坡模式,细节仍需要仔细讨论,例如采用哪些院校排名制度。

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麦肇敬表示,以执业资格试确保海外医生质素,是对不同国家、地区毕业的医生一视同仁,而有关执业试内容是由医务委员会、两间大学医学院决定。

被问到外界批评本地医生有「保护主义」,为业界利益而对海外医生设立很多关卡,他回应说「唔系排外」,强调现时有渠道让海外医生回港工作,包括有限度注册制度,但现实情况是并没有很多医生愿意回港,「而家公立医院环境系咁、工作量多,一旦忙中有错,责任谁属?」他指这些情况是窒碍医生来港的重要原因。

对於恢复引入英联邦国家专科医生的建议,特首林郑月娥指业界就此议题仍未有共识,同时存在担心,「唔可以话以后都唔做,但相信唔系可以即时处理人手问题。如果有沟通上误会,前线医生就会担心系咪会引入好多医生,影响佢哋。」她期望先以「最稳定的做法」处理流感高峰期,相关议题留待日后讨论。

医委会:须修例才可恢复免试承认英联邦医生资历 

医委会回覆查询时指,根据《医生注册条例》第14条规定,除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医科毕业生外,凡有意向医委会注册以获取执业医生资格的医科毕业生,必须通过医委会举办的执业资格试,并须於认可的医院或医疗机构完成一段注册前的驻院实习及评核。如要恢复回归前免试承认英联邦医生资历的做法,需要修改《医生注册条例》。 

港大医学院:欢迎讨论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执业

港大医学院表示,随着人口老化及整体服务量不断增加,香港对医疗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前线医护工作压力庞大,医学院深表关注,支持当局在多方面提供支援;学院亦欢迎社会就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港执业的安排作广泛讨论,同时考虑香港的整体利益、病人的福祉和给予本地毕业生适当保障,尽快对症下药、就问题寻求共识。



80. 曾钰成 2019-03-11 18:40:45
流感爆发,公立医院不胜负荷,护士、医生相继举行集会,抗议人手不足。

香港医护人员长期人手不足,有目共睹;医学界有些人却坚决否认,把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工时过长、压力过大的问题归咎於资源分配不公、行政安排失当,甚至是人口政策错误,特别针对持单程证从内地来港的人。这些论调,有留意「土地大辩论」的人听起来一点不会陌生:同样是「没有供应短缺问题」,同样是「错在分配不公」、「错在人口政策」,何其相似!

事实是怎样呢?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以医生来说,根据香港医学会提供的人口与医生比例统计,日本每千人有 2.3 名医生,美国的相应数字是 3.3,英国 3.7,澳洲 4.0,一些北欧国家超过 6;由三十多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平均比例是每千人有3.4名医生。香港的比例是每千人只有1.9名医生,比 OECD 国家几乎少了一半。

随着人口老化和人们对生活质素要求提高,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只会愈来愈大,医护人手短缺的问题也会愈来愈严重。要让医护人员不合理的工作压力得到纾缓,增加人手是唯一的治本之道,任何其他措施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增加医护人员的一个途径,自然是扩充本地培训名额。但院校的扩展难免受到各种限制;实践说明,以本地培训为医护人员的唯一来源,并不足以应付社会的需要。另一个应该开拓的来源,是从外地引进。

香港不是没有来自外地的医生,只是人数少得微不足道。香港设有非本地医生的执照试;理论上任何外地医生只要通过这个考试,便可以在香港行医。但实际上这个考试开设以来,尽管投考的都是有经验的外地医生,及格率却只有几个百分点,通过这考试成为香港医生的人寥寥可数。这现象说明,这个考试并不是为香港吸纳外地医生的有效机制。

解决香港医疗人手短缺问题,应从改革外地医生来港执业关卡入手;本地医学界首先要承认现行的考试安排不合理。立法会议员郭家麒医生说,那考试并不难,「有本事的没理由考不到」。不如请郭医生自己去考一次作示范,看一个本地执业多年的医生可以考得甚么成绩?(完)
81. 一幅图看清 2019-03-12 11:28:44
一幅图看清医生反对医委会改革玄机

政府倡修例改组改革医委会,修例倘通过,医生成员比例仍占75%,属绝大多数,但缘何医生强烈反弹?

关键是改组后倾向支持医生利益的成员比例,会由现时50%减至43.7%,少於维护病人与公众利益的成员比例总和,换言之医生难再「话事」。

现时医委会由28个委员组成,当中24人属医生,包括7个由医学会选出、7个由全部医生选出;余下10名则分别由卫生署、医管局、两大医学院及医学专科学院提名,并由特首委任。

按港府提出的修订,建议医委会全体委员增至32人,当中医生委员维持於24人,除医专提名2名特首委任委员,改以医专选举产生外,余下22名医生委员产生方法不变。

表面上修例后医生成员仍占绝大多数,但换个角度计算,现时医委会的组成,有14个医生由医学会及全体医生选出,代表医生权益的一方;而余下10名特首委任的医生委员及4名业外委员,则倾向较维护公众利益,两者比例均等。

在港府方案下,代表医生权益的一方虽维持14人,但余下18人包括特首委任的医生委员、医专选出的医生委员、病人组织代表、消委会代表及业外委员,则倾向较维护公众利益。这意味维护医生权益一方的比例降至少於一半(见图)。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直言,维护医生利益的成员比例有变,属医生界主力反对草案的原因,惟业界却包装成忧虑特首操控医委会、放宽内地医生来港影响质素,激化年轻医生、市民支持,背后实为巩固势力。

彭又指,医生业界明言反对引入海外医生,背后担忧为如有更多海外医生,於公院服务,将可纾缓公立医院压力,「转去睇私家医疗的需求就会下降」,当中利益显而易见。

据悉,港府在与医生业界商讨的过程中,也发现医生最惊的是引入海外医生,忧虑医生供应增,私营医疗「生意」就会受到影响,「令人感觉是一个(医生)都不能多」。另一方面,医生供应增,医管局外判服务也会减少,亦影响私医收入。

但医学界立法会议员梁家骝昨重申,修例草案一旦通过,由特首委任的委员就可影响免试有限度注册医生来港数目,医管局将以人手不足为由将货就价,聘海外医生协助:「系咪真系唔够人,真正系医管局政策失误(引致)。」

撰文 : 陈正怡 经济日报记者

82. 香港01 2019-03-14 17:44:33

医疗压力频爆煲 输入海外医生可解燃眉之急

2019年3月13日

香港医护人员压力爆煲的问题最近引起热议,情况已去到不能忽视的地步。周二(12日)晚,特首林郑月娥终於偕同本身是医生的行政会议成员林正财,与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协会)成员会晤,商讨对策。

协会在会晤后发出一份新闻稿,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但没有触及更能有效舒缓问题的建议――引入海外医生,令人遗憾。我们认为,在医疗压力愈积愈多的情况下,「输入外劳」可解燃眉之急,不单政府应予考虑,业界亦应鼎力支持。

在新闻稿中,协会批评政府的医疗政策缺乏远见,例如在沙士后削减2,600多张病床、推出俗称「肥鸡餐」的自愿退休计划、关闭护士学校、削减医科学额、紧缩医疗开支等,导致恶果陆续浮现。这个医生组织又批评政府的思维僵化,只顾「节省开支和追逐账面效率」,医管局则「架构官僚」和「欠缺灵活」。

这些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当局理应深刻检讨;至於协会提出、有关制定医护人手比例标准和工时上限,以及推动医管局精简架构的建议,亦属可取。然而,若要进一步舒缓医疗压力,上述建议似乎未必足够,当局还应在短期内引入更多海外医生。

一直以来,部分医生或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总是搬出诸多理由,坚拒改革现有制度,引入更多外地医生。虽然公共医疗医生协会曾在1月底表明,「欢迎任何拥有与本港同等专业资格的海外毕业医生,遵从现有机制来港,透过有限度注册,於本港公立医院免考试执业」,但香港目前的情况表明,「现有机制」根本难以舒缓医疗压力,来港的海外医生人数,似乎还有进一步上调空间。

只要对比新加坡的情况,香港医生「供不应求」的问题便十分突出:根据新加坡卫生部资料,当地2017年共有13,386名医生,以新加坡面积为721.5平方公里计,每平方公里约有18.6名医生,高於香港的12.9名。在「人口对医生比例」方面,香港和新加坡在每千人当中,分别有1.93和2.39名医生,香港的数字无疑令人汗颜。

香港在主权移交前曾实行「英联邦医生」制度,目前由於「政治正确」,当年的做法自然不易恢复。不过,「医生来源」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香港01》曾经提议,政府大可仿效新加坡,设立一张「高质素院校毕业生」豁免名单,只要医生毕业自名单上的院校,无论他是否来自英联邦地区,都可来港执业,一切择优而取。当然,引入海外医生只是应急之策,长远而言,港府应大幅增加医疗资源投入,开拓本地医科生源、培训和吸纳顶尖教授,把香港建设成「医疗城」。假如行有余力,香港甚至可向外地输出港产医生,泽被四海。

83. Now新闻台 2019-03-18 23:39:40

医学会倡海外医生受聘医管局三至六年免实习

医学会以问卷访问二千八百多名本地医生,近八成同意本港医生短缺,当中六成八的受访者反对海外医生免考执业试。不过,有七成受访医生同意为通过执业试的专科医生豁免现时半年的实习期,而五成六的受访医生认为,应规定海外专科医生须在公立医院工作三至六年。

医学会指,调查反映业界普遍反对海外医生免考执业试来港执业,但认同改善专科医生执业安排吸引专科人才来港。
84. 【医学会调查】 2019-03-22 23:17:51
引入「外援」不乏支持 确保医生质素至为关键

2019年3月21日
香港医生担心取消资格试后难以保证引入医生的水平,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市民担心资格试的繁琐程序和公平性会成为外地医生流入的阻力,难解香港医生不足的问题。医学会的调查报告则让我们看到,看似站在对立双方的香港医生和香港市民,实际上可以有着共同目标:香港医生不足的情况需要改善。而问题的关键在於如何找到平衡点,既能合理有效地引入海外医生,又能保证海外医生的质量。


====================================
本周一(3月18日),香港医学会发布调查报告,显示56%的受访医生不赞同非本地培训的医科毕业生能够豁免执业资格试在香港执业。此项调查结果易让人联想到香港医生出於保护主义而无视香港医生紧缺的状况。然而事实上,倘若完整阅读整份调查报告,则会发现部分受访医生们更担心的是外地医生资历不足,水平不过关。而这也正是引入外地医生问题的核心所在:如何采用更合理的外地医生引入审核制度。

综合整份调查报告,便能发现其实大部分医生都意识到了香港医生不足的问题,而在引入外地医生的选择上,他们更在意的是专业能力。调查报告中,只有19%的回覆并不赞同香港存在医生短缺情况。其中,大部分的人认为短缺仅存在於公营医疗系统(90%)。亦即是说,至少在问卷回覆的群体中,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承认香港医生不足的情况,问题只在於如何解决这一情况。

问卷中,对於已通过执业资格试的外地医生,61%的回覆称可有条件地豁免他们的实习期。由此可见,本地医生并非一味的对外地医生有所排斥,在通过执业试的前提下,甚至有本地医生赞同缩短或豁免外地医生的实习期,他们并非单纯的想要拒绝外地医生的加入,而是更担心引入的外地医生的质素。

同时,调查显示,相对来说本地医生最能接受豁免资格试的群体是来自新加坡认可海外院校名单的群体(490人),占有效回覆的16%,其次是英联邦国家的医科毕业生(345人)。若以专业资格论,香港医生最能够接受豁免资格试的群体为专科医生(814人),其次为专科培训医生(429人)。

从这部分的排序可以看出,外地医生的素质是影响本地医生投票的关键。翻阅报告可见,香港医生并非否认香港医生不足的情况,而在引入外地医生的各项方法选择中,专业能力和认受性往往是他们最为关注因素。

报告中,新加坡认可的海外院校名单是最能被医生们接受的取代资格试的方法,而这也与早前「01观点」的提议不谋而合:政府可建立一个高质素院校毕业生的豁免名单,只要名单确实以质素为客观考量基准,并广获社会认可,则不论是英联邦地区,还是内地医生,只要择优而取,就不难打通制度障碍。

厘定豁免名单的可行性曾遭到质疑。比如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担心,目前香港仅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在厘定院校豁免名单时或缺乏自主权,且难以派出考察队作实地考察,以及与海外院校签订协议。然而这种质疑未必成立。更何况在这方面,香港其实有先例可循,比如目前香港法例允许输入东南亚各地的家庭佣工,同时禁止内地家庭佣工输入,并不存在缺失自主权的情况。在这样的基础上,若是因为尚不明朗的担心而放弃尝试可以解决香港医疗困境的方法,未免因噎废食。

从报告和以往的采访中可以看出,业界十分看重资格试,将其视为外地医生资历检验的重要凭证。然而1997年以前,香港曾容许在英联邦地区受训的医生免试来港执业,这个方式多年来行之有效,也未闻医生质素下降之说,反而有利本地医生人数增长。

我们建议设定豁免资格试院校名单,意在放宽外地医生来港执业限制,希望能够尽快引入外地医生以解香港之困。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认为设定豁免资格试院校名单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实际上,执业资格考试的许多程序优化后,亦能成为引入免试院校名单外医疗人才的良好途径。目前,外地医生的执业资格试程序繁琐不便,比如考试的具体日期仅提前6个星期公布,让申请人难以安排时间应考;又比如首次报考执业试的海外医生,必须亲身拿着报名表格回到就读的大学,并安排公证人监誓以核实身份。无论是要特意回到所属大学又或是安排公证人到场,都增加了报名的繁琐程度,加大了外地医生来港工作的难度。

比起设立资格试考核外地医生的能力,我们更关注香港医生和外地医生考试待遇的不同。本地医科生可用六年时间循序渐进地完成多项专业试,外地医生却需一次过评核,在这种情况下的进行的考核是否足够公平,是否尤其不利於外地医生的资格认证?

我们支持增加引入制度的多样性,简化现行制度,并使现行制度更有弹性,以便引入外地医生。引入外地医生不仅能解现时香港医生不足之困境,长远看也有利於香港医疗环境。

总结来说,由此次的医学会报告可以看出业界也已经认识到了香港医生不足的困境。而根本冲突在於医学界注重外地医生的素质并过於依赖以资格试作为外地医生资历的检验。但实际上,对於外地医生资历的考核不仅只有资格试一种办法,即便施行资格试考核,也可以对程序进行简化,丰富制度弹性和公平性。设置更合理、有效的外地医生引入制度,应是共同的目标。
85. 至为关键 2019-03-28 12:46:08
其实都唔驶讲咁多, 不如睇吓最近机场打针, 倒舄萝蟹, 有人去排左四日都打唔到针, 就系全港问题的缩影, 如果官府话针系必须要打, 就要安排点样俾啲人打, 否则便是可打可唔打, 纯粹一厢情愿, 但系觉得自己有需要的人就会太多, 人人来排, 然后归咎善堂唔够米派。
86. 海外医生执业无望 2019-04-03 19:56:09

否决放宽海外医生执业 医院人手将持续短缺

3 April 2019

【Now新闻台】医务委员会否决放宽海外专科医生通过考试后豁免实习安排,主席刘允怡指,从票数见到反对力量大,又指方案已经是较宽松,但都被否决,其他方案要获支持更困难。

现时海外医生在香港注册为医生自由执业,除了要通过执业试,还要完成一年实习期,令不少海外医生却步。医委会开会讨论四个豁免实习期方案,最终全部被否决。

四个方案中票数最近的仅差一票,方案要求海外医生於医管局、衞生署或两间大学医学院,以有限度注册工作三年,期间通过执业试,并拥有海外专科资格,可豁免实习期。其他方案包括通过执业试后,再在公立医院或於公营机构工作满三年,亦可豁免实习期。

主席刘允怡指从票数见到反对力量大,又指方案已经是较宽松,但都被否决,其他方案要获支持更困难。

身兼香港病人政策连线的医委会委员林志釉认为,维持现有安排下公立医院人手将持续短缺。

医委会指,由於负责提出方案的工作小组已解散,若将来重新讨论将要再成立工作小组。


87. 反对力量大 2019-04-04 00:25:07
一开始 一开始 不可再终止
HOW ARE YOU MY FRIEND 终於可望你千遍
常常怀念当天 常盼一天 分散的可再见
I MISSED YOU MY FRIEND 身边的或已改变
人随年成熟一点 明理一点 但情未变

你的声音用词 仍然像你旧时 
纵使隔别长日子 不减暖意
燃亮了我 从未变过 像最初

干一杯 干一杯 恭祝友谊 
一开始 一开始 不可再终止
来日世界到了尽时 你我到了尽时 两心也同疾驰

干一杯 干一杯 恭祝友谊 
一开始 一开始 不可再终止
明日你我说再会时 彼此心思心意 即使不讲都心知
88. 医委会主席暗指有人言行不一 2019-04-04 11:00:40
放宽海外医生实习 医委会主席暗指有人言行不一 团体:拿出证据

医委会昨日(3日)开会讨论放宽海外专科医生实习期安排,委员未能在会上达成任何共识,最终全部否决4个方案,当中包括放宽海外医生实习安排。医委会主席刘允怡回应指,政治方面「讲同做系两回事」,不批评个别人士言行。

医学会副会长林哲玄今早(4日)在商台节目表示,对投票结果感到意外,他估计反对者认为需要保留实习期。对於刘允怡的说法,林哲玄促对方拿出证据,更批评刘没有承担,「投票方式系佢自己决定。」

医委会委员何栢良在另一电台节目则指,业界早前已就相关建议有讨论,委员亦未有大量反对意见,认为建议全部被否决,主要与投票方法有关,明言对结果感到无奈及可惜。

林哲玄认为,昨日席间没有否决整个豁免实习期提议,只是否决4个方案,他估计半年内可再提出其他方案,但相信需徵求法律意见才能有定案。

何栢良指出,对投票结果表示无奈及可惜。他指出,医生及业界早前已就相关建议有讨论,医委会亦未有大量反对意见。虽然细节上仍未有共识,例如在医管局工作三年或五年才能获免实习等,但整体上并无争议。

他认为,是次建议全部被否决,主要与投票方法有关。他解释,理想的投票方法,应是四个选项投票选出一个,若未有选项获过半数,得票最多的2项应再投票。然而,根据上次开会的做法,却要在四个选项中,有一项获过半数才能通过,故最终全部被否决。

他又说,虽然自己对投票方法有意见,但根据议事规则,投票方式须由主席裁决,即使要修改议案条文,亦要获批准,故明言对投票结果表示失望。被问及未来会否再就建议再度投票,他指出,议事规则列明,同一议题在6个月内不能再在会上讨论,故未有仍需谘询法律意见。

政府昨日晚上发声明,对结果表示「遗憾及失望」,会继续探讨及推展各可行方案,以应付医生人手短缺的问题。医学会昨晚亦发声明,指医学会早有共识完全豁免上述医生的实习期,对今次结果感到十分遗憾。
89. 医管局 2019-04-05 16:34:17

医管局促尽快重启选举 无披露局方代表投票撑什么方案

医务委员会前日(3日)全数否决了4个放宽海外医生实习期的方案,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今早(5日)亦在网志坦言,对结果感到遗憾及失望。一直希望引入更多海外医生纾缓人手不足的医院管理局,回覆《香港01》查询指,希望医委会尽快重启相关方案,改善或豁免非本地培训医生实习期以吸引非本地注册医生到公院服务,惟医管局未有披露代表局方投票的九龙中医院联网总监卢志远票归何处,亦没有表明医管局支持哪个方案。

四个放宽海外医生实习期的方案全数被否决,政府、医生及病人组织均表示失望,希望医委会重启选举。四个方案中,方案一及三较为宽松,因为并没有规定海外医生考执业试后「捆绑三年」在公院工作。(见上图)

方案一被称为「政府方案」,内容是海外专科医生考执业试后,若曾在医管局、衞生署或大学医学院工作满三年,即可免实习,方案在14票赞成、15票反对下被否决。

方案三则明显为配合增加公立医院医生人手而设。在该方案建议下,海外专科医生考执业试后,若在医管局工作满三年,即可免实习。此方案结果只有3票赞成、反对票有22票、弃权票有3票及1票空白。

立法会议员陈沛然早前坦言,自己就方案三投下赞成票;据了解,另一票为业外委员投下。医管局发言人今日回覆《香港01》查询,没有披露局方代表卢志远医生的投票意向。究竟方案三余下的一票赞成票由谁投下,便不得而知了。

医委会选举知多点

1. 医委会委员分为选任委员、委任委员。人数是16:16。共32人

2. 医生委员、业外委员(包括病人组织),人数是24:8

3. 医生委员:包括7人由医学会选出、7人由全港医生选出、4人为医专代表、2人是中大医学院、2人是港大医学院、1人是医管局、1人是衞生署。

4. 在4月3日投票当日,有30人出席,其中29人有投票。暗票进行。每个方案独立表决,即一人有4票。

(综合多方消息人士资料)

医管局发言人回覆指,医管局一直支持放宽在公立医院经有限度注册工作的海外医生通过本地执业试后的实习要求,惟医务委员会在4月3日的大会上未能通过相关方案。医管局希望医委会能尽快重啓相关讨论,通过改善或豁免非本地培训医生实习期的方案,吸引更多合资格的海外医生来港,并於公营医疗系统服务。​

主席刘允怡:投票方法公平公正 委员何栢良:愿做证人司法覆核

对於四个方案均被反对,不少委员称是投票机制出问题所致,刘允怡昨晚发新闻稿指,投票机制是根据《医生注册条例》第4(4)条而定,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强调投票方法是公平、公正(fair and just),并不影响投票结果。条例内容是「在医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或产生的所有问题,须由出席并就该问题表决的委员以过半数票决定。」刘允怡在新闻稿表示,每个方案有五个选项,包括「以上皆非」。

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在社交网站Facebook表示 ,从来没有第五个选项表决,投票方法是由主席裁决,有委员曾经提出以四选一的方法投票,被主席以其权力否决了。何栢良引述法律顾问的观点指出,政府可提出司法覆核,何栢良更坦言,若有需要,他愿意出庭作证,支持政府提出司法覆核。


90. 刘允怡称非由他提出暗票表决 2019-04-11 10:18:19
【医委会】下月再议放宽海外医生实习方案 刘允怡:将提明票表决

2019年4月11日

医委会早前否决放宽海外专科医生实习期方案,惹来社会热议,坊间亦要求医委会尽快召开会议讨论有关议题。医委会主席刘允怡昨日(10日)公布,称鉴於事件的重要性,将会在下月8日的会议上,动议根据会议常规第19(4)条,让医委会再次考虑有关事宜,并以委员同意的投票方法进行表决。

医委会主席刘允怡自否决方案后一直未有正面回应事件,今(11日)首次开腔回应。他表示,至今已与多个委员讨论,已决定下次会议会用明票投票,「因为要对公众负责。」他又明言会录下反对动用明票的声音。刘允怡又称,对上一次方案不被通过,「做法都系按照法律顾问建议…点解我要负责任呢?」

医委会主席刘允怡指,过去一直未有回应事件,是因为在背后「做好多功夫」;又指坊间的批评不值得反驳,形容如何能够改善情况才是最重要。他称,已接触到不同的持份者、委员,所以昨晚(10日)才提出暂停执行会议常规第16(1)条(暂时搁置6个月内不得就同一议题进行讨论及表决的限制)。他又透露,相信有关决定获最少三分之二委员支持。

刘允怡又指,下次会议主要会讨论放宽海外医生实习的方案,其他方案如无迫切性会退后到再下一次会议。他预料,下次会议的开会时间会相当长,因为「要做好多决定」,包括以投票决定投票方案。

有意见认为,医委会早前以独立投票方法就四个方案决议,并用暗票投票,做法并不恰当。刘允怡回应称,目前已有更好的投票方案,但未能透露。他又提到上一次是有一委员建议用暗票表决,但强调并非自己提出。他指在下月会议中,将会主动提出用明票表决,「因为要对公众负责。」他又明言,届时会录下反对动用明票的声音。

刘允怡又提到,四个方案都被推翻是「意料之外」,因为四个方案之间只有「好少差别」,而各委员也早已有共识。惟他重申投票机制无问题,「四个方案拎出嚟,表现到每个人意愿,法律上系无错。」其后他在另一个电台节目中又直言,方案不被通过,自己并无责任:「做法都系按照法律顾问建议…点解我要负责任呢?」

香港医学会副会长、医委会委员林哲玄今早亦有在电台节目上指,「只要能够尽快讨论,任何方法都无所谓。」他说上次投票方法的确并不理想,建议下次可以考虑使用多轮投票方法,集中票源;他又认为距离下次开会尚有大半个月时间,「可以讨论多少少先投票。」
91. 收回医委会权力 2019-04-13 10:47:16

建制、泛民议员倡收回医委会权力 於立法会修订医生注册条例

2019年4月13日

医务委员会早前否决放宽海外专科医生实习期方案,立法会建制及泛民议员都表示不满,认为引入海外医生可缓解公立医院医生不足。民主党黄碧云预告,如医委会不改革,在立法会提出修订《医生注册条例》,令海外医生可来港执业;民建联葛佩帆就指出,有部分本地医生一直恐吓港人海外医生不专业,但事实并非如此,民建联很快会就收回医委会部分权力作讨论,料会有方案提出。

黄碧云今早(13日)在一个电台节目上表示,早在香港回归前,英联邦地区医生可在港免试执业,但其后修改法例,令海外医生回归后一定要在香港考试,才可注册执业。她又说医委会32名委员中,只有8名非业界委员,由医生业界主导,质疑医委会是「医学霸权」,没有将公众利益放在最高考虑。她续指,若医委会未能改革,就会在立法会提出修订《医生注册条例》,令海外医生可来港执业。

葛佩帆批评 本地医生经常恐吓香港人

葛佩帆批评,有本地医生经常恐吓香港人,称海外医生不专业,只有他们专业。她同意应收回医委会权力,党内很快会就收回医委会部分权力作讨论,料会有方案提出。

立法会将於5月15日大会上休会辩论该放宽非本地培训专科医生的实习要求,动议由行政会议成员、自由党张宇人提出。他狠批医委会就引入海外医生设多个门槛是剥削和刻薄同业。被问到会否担心会引入内地医生,恐影响医疗质素,张宇人称廿年来中国的医学也有进步,而且中国未有定义何为「专科」,内地医生不会来到香港执业。他强调,现阶段无人要求放宽内地医生来港,大家不用担心。

黄碧云建议,香港可仿效新加坡,只允许某些地区的海外医生来港,做好质素把关。

92. 民建联 2019-04-17 13:27:59

民建联倡在医管局工作满5年 可免试成注册医生

医生人手不足,医委会却全数否决4个放宽海外受训专科医生实习的方案,立法会议员纷纷表示关注。民建联今日(17日)提出《2019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蒋丽芸表示,建议非本地培训医生若获医管局聘用,并获医委会批予有限度注册,在医管局工作不少於5年,雇主证明其医管局工作表现令人满意,可正式注册为医生。

立法会议员葛佩帆(左)指,有肿瘤科医生指现时人手严重不足,为「生死危急边缘」,她强调不能以医生利益凌驾公共利益。(陈芷昕摄)

立法会议员葛佩帆(左)指,有肿瘤科医生指现时人手严重不足,为「生死危急边缘」,她强调不能以医生利益凌驾公共利益。(陈芷昕摄)

葛佩帆:条例草案属温和修例

立法会议员葛佩帆指,有肿瘤科医生指现时人手严重不足,为「生死危急边缘」,她强调不能以医生利益凌驾公共利益,所以民建联提出修订条例草案,她形容这是温和的条例草案。

立法会议员李慧琼称,医疗系统逼爆,医管局没有实际增加病床,亦没有大型医院落成,要求提早启动10年医院计划,强调香港不能等待至2036年才得以增加9000多张病床。实际上,本港2016年已经开始第一个10年医院发展计划,而特首林郑月娥在18/19年度的施政报告,已邀请医管局筹备第二个10年医院发展计划。

93. 政府方案跑出! 2019-05-08 20:12:02

【海外医生】医委会豁免实习方案 政府方案跑出!主席投关键一票

医务委员会上月3日商议豁免海外专科医生实习(评核期),惟全数否决4个方案,惹来社会不满,医委会决定今天(8日)暂缓执行半年内不得再议被否决议题的会议常规。由今日下午一时半开会至今达6个小时,结果是被视为政府方案的港大医学院教授邓惠琼方案成功跑出。根据该方案,曾在医管局、衞生署或两间大学医学院任职3年的海外专科医生,如通过执业试,便可免除实习,直接取得正式医生牌照。

消息指出,最终一轮投票是医学会前会长蔡坚方案及港大教授邓惠琼方案之争,32个委员当中,各自有16人支持,最终由主席刘允怡投多一票关键票,以17票过半数通过邓惠琼方案。

医委会今日共有三个方案付诸投票,采取淘汰制,以明票进行。在第一轮投票,林志釉的「方案六」遭否决,只剩下医学会前会长蔡坚的方案,以及被视为政府属意的港大医学院教授邓惠琼方案在下一轮投票。

结果在第二轮投票,蔡邓两个方案都各有16票支持,打成平手,由主席刘允怡投下关键一票,邓惠琼方案以17票胜出。

料三至四星期可实施豁免实习

医委会主席刘允怡表示,港大代表邓惠琼提交的方案跑出,「(方案)应该尽快开始,相信三至四周可完成所有步骤!」他形容会议气氛相当好,没有大争议。刘允怡称第一轮投票中,港大邓惠琼方案和医学会方案分别得15票,病人组织代表林志釉的方案获得1票,当中一票为废票,废票原因是该委员误投两个方案所致。而第二轮投票是港大邓惠琼方案和医学会方案各得16票,根据医委会规则,由主席投下决定一票,最终由港大邓惠琼方案跑出。

刘允怡又强调不接受任何建议指教学科研非临床部分,称医科生由他们教导,说他们不懂临床是不合理,又举例指「教车师傅有冇理由唔识揸车」。

刘允怡:其实唔系好吸引,但无论点我哋行咗第一步

被喻为最宽松的方案出炉,是否有助吸引大量海外专科医生来港?刘允怡坦言「唔会好多」,他更引述医学会前会长蔡坚称,不会多过10个人,刘允怡更表示「呢个其实都唔系好吸引,但无论点我哋行咗第一步!」他认为踏出第一步后,为增加医护人手仍有多方面要处理,他认为医管局要挽留医生,而增加医科生是「远水不能救近火」。

对於林志釉向传媒表示,有人向他表示若他不投政府方案,「会输得好惨」,刘允怡表示未有听闻相关投诉,不清楚他受到甚么人威胁,建议他应报警处理。

最终豁免实习方案出炉。委员之一、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会后见传媒,他表示由港大邓惠琼提出的方案获通过,何栢良称尊重结果,他认为讨论过程更重要,各委员在会上均有机会发表个人意见,充份交流双方意见,而委员在豁免非本地医生实习的方向上有共识,惟细节及动议有所不同。他本身支持医学会蔡坚方案。

另一委员、立法会医学界议员陈沛然在网上发表声明称,医委会委员已尽力提出切实可行,以病人安全为本的方案供选择,而他们尊重医委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