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成倡「樓換樓」代「七年樓津貼」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3418
地產新聞
韋志成倡「樓換樓」代「七年樓津貼」
(文匯報) 2019年9月2日
坊間有評論認為市建局需改變定位,以供應公營房屋為主。不過,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日在網誌反駁指,據《市區重建局條例》賦予市建局的權力和工作範疇,局方其實毋須改變角色也可以建資助房屋。韋志成表示,市區更新要面對的「根本性」問題,包括有法規機制未能配合發展需要,韋志成認為應對此拆牆鬆綁,提出可以研究以「樓換樓」方式,取代俗稱「七年樓津貼」收購政策的現金補償。

法規拆牆鬆綁 配合發展需要

韋志成昨日以「經濟民生穩定前行 為市區更新持續發展奠基石」為題發表網誌,指出要讓市區更新持續發展,需要正視3個根本問題,包括須維繫社會穩定以保經濟民生持續發展,須有充足的額外土地以應付城市更新和處理調遷安置的需要,以及須為未能配合發展需要的法規機制拆牆鬆綁。

韋志成解釋,過去香港之所以能建設完善的城市硬件和基礎設施,所耗費的資源並非「從天而降」,而是由政府從不同渠道的稅收積累而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他又憶述2003年經濟逆境時,建造業是經濟的重災區,不但新建築地盤工程停頓,不少樓宇亦縮減甚至叫停原來的保養維修工程,反問若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不穩,以致影響經濟民生,連就業和生計也受影響的話,政府和市民又如何能有充裕的資源為日後硬件更新重建作儲備?

他續說,香港已建設土地面積達270平方公里,假設港府有同等面積的額外可發展土地,便可以進行全面的遷置,繼而一次過騰出大片土地作重新規劃、建設和發展,市區更新的問題複雜程度就會大大降低。

然而,目前的真實情況是欠缺額外土地供發展和調遷安置,故有必要檢視現時部分未能配合長遠發展所需的舊法規和程序,拆牆鬆綁,以制定更高效的執行模式,才能達至有成效的舊區更新。對此,韋志成主動提出,以「樓換樓」方式取代向業主提出「七年樓津貼」的現金補償。他認為,此舉除可大幅降低項目的發展成本,亦能為受影響居民提供合適的安置住屋。

韋志成直言,若不從上述三個根本性問題着手,觸及市區更新問題的核心,而只在市建局角色及財政管理等狹隘的層面作議論,只會藥石亂投,無助處理舊區環境、改善市民生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