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撥資源建過渡房屋 將好事做足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897
地產新聞
增撥資源建過渡房屋 將好事做足
(文匯報) 2019年4月23日
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過渡性房屋成為幫助輪候人士解燃眉之急的方案。政府在《財政預算案》提出撥款20億元支援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改善基層巿民的居住環境,對居住劏房的公屋輪候者是一大福音。但接連推出的過渡性房屋項目都僅有一二百甚至幾十個單位,可謂杯水車薪。市民希望政府能盡量增撥土地資源和更主動地支持過渡性房屋建設,讓更多基層家庭受惠。

所謂過渡性房屋是為居住環境惡劣的輪候公屋人士提供的短期房屋。《政府新聞網》昨日以文字和影片方式於社交網站報道過渡性房屋項目的推行成效,認為這些房屋不僅為有迫切住屋需要人士提供租金相宜的過渡性住房,還推動住客共建鄰里關係,培養年輕人對社群的歸屬感。事實上香港過去都有同類的房屋,稱為「臨時房屋」,上世紀80年代香港公屋數量不足,政府就興建臨屋讓輪候公屋的市民暫住,高峰期一年建了17,000多個臨屋單位。

為了加大過渡性房屋供應,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容許將工廈改建為過渡性房屋,而運房局亦成立專責小組處理過渡性房屋安排。政府日前更宣佈簡化非政府機構申請發展過渡性房屋的行政措施,只要項目獲運輸及房屋局支持,而且與政府簽訂營運協議書,可獲1元象徵式租金批短期租約,修訂地契時亦可獲免收取豁免書費用。此舉既可讓非政府機構省卻金錢,亦令行政程序得以簡化,獲各界好評。

但即使如此,現時已經公佈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數量仍然十分有限,對紓緩住屋困難作用不大。例如九龍樂善堂計劃將位於九龍城的樂善堂小學校舍改建成過渡性社會房屋,預料提供50個單位;社聯現正進行的深水埗南昌街及欽州街組合屋項目,提供約300個單位;荃灣海盛路天橋底項目會提供超過80個單位。如此多則一二百、少則幾十的過渡性住房項目,相比近30萬的公屋輪候數字,實在是杯水車薪。儘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在《財政預算案》提出預留20億元成立基金,由運房局轄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統籌,支援非政府機構興建約4,000個單位的過渡房屋,團體及立法會議員仍然批評數量太少。

去年底進行的「過渡性房屋意見調查報告」,逾9成人認為現有過渡房屋未能減輕住屋壓力,8成受訪者認為應由政府出資興建過渡房屋。社會主流意見認為,政府部門須增加資源投入,甚至應主動出手建設過渡性住房,才能在短時間內增加單位供應數量。首先是要設法釋出更多政府用地作過渡性房屋用途,例如目前全港共有183幅空置校舍用地,可考慮改建作過渡性房屋。其次是要放寬限制,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可將工廈改建過渡性住房,但設5年使用期限,被指期限太短令工廈業主難以獲益,反應並不熱烈,建議可將期限延長至10年增加改建誘因。再次,非政府機構畢竟人手、資源有限,不少機構亦缺乏土地和物業管理經驗,當局應認真考慮在建設過渡性房屋的問題上發揮更積極的主導作用,包括設立明確的供應目標。

興建過渡性房屋是好事,但關鍵是要將好事做好、做足。希望政府部門群策群力,增撥資源提供更多過渡性房屋,切實幫助更多居於不適切住屋的貧困家庭,在入住公屋或其他適合的住宅單位前改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