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掏空庫房之說誤導公眾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3449
地產新聞
「明日大嶼」掏空庫房之說誤導公眾
(文匯報) 2019年3月20日
政府昨日交代「明日大嶼」計劃工程造價,粗略估算約6,240億元,而人工島私人住宅和商業收益下限為7,070億元,據此指出所謂「明日大嶼」計劃掏空庫房的說法不成立。按照政府對「明日大嶼」計劃的效益估算,造地計劃不僅可以做到收支平衡,更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解決土地供應不足,滿足住房的殷切需求,提升香港競爭力。那些所謂「掏空庫房」、「倒錢落海」的指責,如果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撐理據,便是誤導公眾,製造障礙,寧願香港坐困愁城也不讓香港着眼長遠發展。相信市民經過認真思考,會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支持「明日大嶼」計劃,不受為反而反輿論的誤導。

「明日大嶼」計劃提出後,反對派就以「大白象工程」、「史上最貴工程」、「香港最大騙局」等污名抹黑,重重複複炒作「嚴重低估造價」、「浪費公帑、耗盡儲備」的所謂擔憂。反對派刻意誇大計劃的工程成本,卻隻字不提日後人工島的土地收益和社會效益,正是其以偏概全、扭曲事實的一貫手法。

眾所周知,土地是本港最重要的資源,賣地更是政府庫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明日大嶼」計劃固然需要動用龐大資金,但是日後的賣地收入也相當可觀,足以覆蓋計劃的支出,甚至會有數以千億元計的利潤。發展局長黃偉綸昨日指出,6,240億元工程估算只是最粗略的估算,不排除日後價錢「有上有落」,實際造價有待工程研究後才有更準確的數字;但他重申,政府預計的收益同樣是最保守估算,因部分賣樓收益都沒有計算在內。發展局引用香港測量師學會的估算,指人工島私人住宅及商業發展的土地收益估算上限為9,740億至11,430億元;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亦認為,當局的估算參考了過往基建的建造費,有根有據,釋除了坊間對填海造價的疑慮。

更要看到的是,「明日大嶼」計劃中的填海工程將分15至20年進行,6,000億工程費分攤下來,每年不過300億至400億元,而政府未來5年每年的工務工程支出預算都超過1,000億元,意味着工程即使每年增加100億,政府財政還是綽綽有餘,絕不至於因計劃而令庫房一貧如洗。

財政司長陳茂波早前在發表第二份財政預算案時,曾強調政府有足夠的財政能力實現「明日大嶼」計劃,強調當局在制訂推展策略時,會詳細分析財務,兼顧財政可持續性及政府承擔能力等因素,分階段推展相關項目。

目前本港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土地房屋問題,土地供應不足已成為阻礙發展、不利社會和諧的深層次矛盾。「明日大嶼」計劃填海後可供應15萬至26萬個住宅單位,當中70%為公營房屋,佔10.5萬個至18.2萬個,可大大紓緩房屋短缺問題,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和質素,同時為香港開拓更多土地,打造新的核心商業區,配合香港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創造的無形資產難以估量。「明日大嶼」計劃解決過百萬人的居住問題,提供就業機會和商機。早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佈的公眾諮詢結果,大部分市民都支持填海造地建屋,相信他們不僅不反對「明日大嶼」計劃,反而會對計劃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