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出7000公頃 滿足七成商業活動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280
地產新聞
「填」出7000公頃 滿足七成商業活動
(文匯報) 2018年10月8日
填海造地是香港重要的土地來源,截至2016年,香港約有7,000公頃的土地是透過填海取得,佔香港已發展土地面積的25%,全港土地總面積約6%,並容納了約27%的全港人口和70%的商業活動。荃灣、屯門、沙田、大埔、將軍澳和東涌6個新市鎮,不少土地都是透過填海取得。

近十多年香港填海造地量愈來愈少,在2000年至2015年期間,香港透過填海所產生的土地合共只有690公頃,即平均每年40多公頃,遠少於1985年至2000年期間的3,000公頃,平均每年有200公頃,減幅多達八成。

香港若重啟填海,受到《保護海港條例》約束,不能染指維多利亞港。政府在進行研究後,挑選了「5+1」的維港以外填海選址,即屯門龍鼓灘、北大嶼山小蠔灣和欣澳、沙田馬料水及青衣西南,再加上在大嶼山與香港島之間中部水域發展「東大嶼都會」人工島。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更建議將「東大嶼都會」填海規模加倍至2,000公頃。

黃遠輝倡做好漁民補償機制

除了環保的考量之外,填海亦遭受到本地漁民反對,擔心填海會影響生計。7月份香港漁民團體聯會舉辦土地供應諮詢會,不少漁民指政府不停填海令近岸漁民被迫停業,認為重啟填海等同杜絕捕魚業。不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認為漁民並非「硬反對」,只是認為應該做好補償機制。

另一方面,現時全港共有24個郊野公園,佔香港土地總面積約40%,其中約55%為集水區,包含大量陡峭山坡、林地、幽谷等天然地貌及具生態價值的自然環境。《郊野公園條例》訂明,除非事先得到漁護署批准,否則不得在建議的郊野公園範圍內進行新的發展工程。

直到時任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應該思考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的邊陲地作公營房屋和非牟利的安老院舍等非地產用途,並邀請房協進行有關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土地的生態及技術研究,涉及大欖及水泉澳兩個試點共40公頃。房協承諾,如果首階段基線研究的結果顯示適合條件作房屋發展,方會進行第二階段的詳細研究。■香港文匯報記者 岑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