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倡外匯基金遏樓價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3936
地產新聞
任志剛倡外匯基金遏樓價
(文匯報) 2018年8月29日
「讓樓價回到港人可負擔」 促宅地「有求必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競文)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開展的「土地大辯論」聚焦如何增加土地供應,行政會議成員、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昨指出,「讓樓價回到香港市民可以負擔的水平,是一項重要的公眾利益」,認為政府在住宅土地供應需採取大刀闊斧的方式,將「供不應求」扭轉為「有求必應」。他又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提議將存放在外匯基金的部分財政盈餘,注資到一間獲明確授權負責土地開發及供應的「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以落實土地供應政策的目標。

任志剛昨發表網誌,指在研究由專責小組提出的各項建議時,要充分考慮香港土地政策的目標和理論基礎,才能確保結論符合公眾利益。

「獨市」供地者須保護公眾利益

他認為,只有政府擁有增加土地供應的能力,是「獨市」供應者,當土地市場出現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的問題,也只有政府才可以解決,責無旁貸。政府也是公眾利益的促進者和保護者,在供應土地時,需要從公眾利益角度出發。因此,政府在任何情況下,不論是有意或無意,均不應利用其住宅用地「獨市」供應者的角色來賺取利潤。

在住宅用地層面,任志剛認為政府的土地政策應有四個重點:

第一,政府作為「獨市」的土地供應者和保護公眾利益者,應以「提供住宅用地以滿足需求」作為政策目標。這個政策目標附帶兩個重要考慮,一是什麼數量才能滿足需求,二是以什麼價格水平去滿足需求。

第二,在數量方面,政府現時的做法,好像是用一些人口增長和人均居住面積等數據的假設,去推算住宅用地的需求,從而制定相關的土地開發安排。但如果要改變市場普遍對住宅價格「只升不跌」的預期,政府有需要採用大刀闊斧的方式,大幅度增加住宅用地。力度要足以將「供不應求」變成「有求必應」,以及長期維持這個狀况。

倘地價高於開發成本 增供地

第三, 在價格水平方面,政府當然應繼續依賴市場機制去發現價格。然而,在決定住宅用地供應量時,政府應該更加留心市場所提供的價格信號。任志剛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只要住宅用地的市場價格高於開發這類土地的平均成本,政府就應該增加供應。此舉有助消除外界的誤解,以為政府刻意推行高地價政策,控制住宅用地供應來牟利,犧牲市民住屋需要。

促懲罰丟空宅地遏囤積

第四,住宅用地是香港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資產,丟空而不作發展有違公眾利益。他建議,只要住宅用地存在短缺情況,政府就應透過懲罰措施,阻止囤積居奇。

至於怎樣實現上述土地市場的「有求必應」,他認為可利用存放在外匯基金的部分財政盈餘,以資本方式注資至一間「特殊目的」公司(SPV),而該公司獲明確授權負責香港的土地開發及供應,以落實政府土地供應政策的目標。

憂東嶼地不夠用 倡填吐露港

回到「土地大辯論」的各個選項,任志剛認為大規模填海是必須的長期項目,並擔心只是東大嶼都會計劃是否足夠,認為也應考慮包括吐露港,以建立一個能夠長遠解決香港未來數十年土地短缺問題的戰略性土地儲備。短中期的大刀闊斧措施則包括重新規劃農地和部分郊野公園用地。

任志剛承認,若政府採用上述有關住宅用地的土地政策,對樓價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他強調說,「我們不要忘記,讓樓價回到香港市民可以負擔的水平,是一項重要的公眾利益」。

他重申,如果政府要認真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在住宅土地供應方面就需要採用大刀闊斧的方式,將「供不應求」扭轉為「有求必應」,政府作為「獨市」供應者和保護公眾利益者,「應當勇敢地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