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盈餘闢地 助民安居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3660
地產新聞
善用盈餘闢地 助民安居
(文匯報) 2018年8月29日
時隔近10個月,任志剛再在網誌發表文章,建議將存放於外匯基金的部分財政盈餘注資到一間獲明確授權負責土地開發及供應的「特殊目的」公司(SPV),以落實政府土地供應政策的目標。任志剛沒有就這間SPV的運作進一步闡述,不過,記者根據接近任志剛的消息人士回覆,構想這間SPV的運作。

成本價大量供地 私樓勢降價

任志剛的構想可能是這樣的:首先,地從何來?由外匯基金注資成立一個專門收地、造地的「特殊目的」公司,由這間公司負責填海造地(當然要待政府通過填海方案後進行)、收農地,甚至收舊樓等,建立一個龐大的土地儲備庫;第二,有地如何推?什麼價錢?賣給誰?當市場的土地價格高過這間公司造地的成本時,這間公司就以成本價向市場推出土地。至於土地是賣給政府建資助房屋或發展商起私樓都可以。

到這裡,有人會問,發展商買得平價土地亦可以高價賣樓,無助樓價下降,但消息人士回應指,當「特殊目的」公司的土地很多,繼續以成本價推出,土地市場由「供不應求」變為「有求必應」時,相信發展商就很難再企硬不降價。同時,由於土地是以成本價推出,也不涉及公帑補貼問題。

消息人士指,其實任志剛新文章提出一個更重要的觀點是,「可負擔的樓價是一項重要的公眾利益」,政府是公眾利益的促進者和保護者,在供應土地時,需要從公眾利益角度出發。任志剛認為,現時住宅用地供應短缺非常嚴重,導致私人市場的樓價飆升至一般市民無法負擔的水平,並不符合公眾利益,亦影響社會和諧,同時令房屋需求由私人市場轉移至公營市場,增加政府作為公營房屋供應者的壓力。同時,市民大眾普遍都預期樓價將繼續上升。要改變市場預期及令樓價有序調整,才是真正符合公眾利益的安排。由於住宅用地供應是影響樓價的關鍵因素,因此政府應該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從而改變市場預期。

香港賣地的收入非常可觀,令公共財政錄得龐大盈餘。任志剛認為,從宏觀經濟角度而言,香港並不需要龐大的財政盈餘,而且龐大盈餘只會拖着經濟發展的後腿。另外,政府售賣住宅用地的收入,其實是一種稅收,由在私人市場以天價租樓或買樓的一般市民繳付。這是有違政府的房屋政策立場的。

可釐清土策符公眾利益

過去,政府在住宅用地供應的立場上,一直令人誤以為香港存在違反公眾利益的「高地價政策」。因此,他認為政府有需要清楚闡明符合公眾利益的土地政策。

綜合而言,任志剛的意思是,既然香港並非想藉高地價謀取更多財政收入,高樓價也不符公眾利益,同時香港又有豐厚的財政盈餘,與其全部投資外國資產,例如美國國庫券,為何不能將部分在香港運用?大規模開發土地也是適當運用財政盈餘以投資香港未來的好方法。■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