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高球場可探討雙贏方案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283
地產新聞
粉嶺高球場可探討雙贏方案
(信報) 2018年2月5日
住屋問題有多嚴峻,已經毋須詳細解釋,否則香港不會連續八年被評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根據國際顧問機構Demographia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香港樓價與市民收入脫節的程度再次蟬聯世界第一,不吃不喝超過十九年才可置業,而且遠遠拋離第二位的悉尼(樓價與收入比例是十二點九倍)。

解決住屋問題當然要覓地建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網誌表示,近十多年來填海造地步伐放緩,沒有新市鎮落成是土地供應緊張的深層次矛盾之一,而填海造地對解決住屋問題起關鍵作用。陳司長相信,市民只要以務實和互相體諒的態度看待,荃灣、沙田、大埔和將軍澳等等的填海及新市鎮發展的成功故事,便能重新出發。

建屋需求極大,覓地又困難重重,填海固然是非常值得考慮的方向之一,只要不是進一步收窄維港海面,務實的社會大眾大概不介意深入討論。事實上,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今天動工填海,這項可建約五萬個單位容納十四萬人的工程過往沒有遇到太強烈的反對聲音,足證財爺所渴望見到的「互相體諒」並非緣木求魚。

除了填海之外,尚有另類選擇,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於周二開會,就是討論佔地一百七十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場如何「發落」。正正因為住屋問題委實太嚴峻了,導致歷史橫跨一世紀的粉嶺高球場近年引起熱烈關注,而且恰逢租約快將屆滿,討論焦點遂落在是否收回這大片土地用來建屋。

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面積相當於九個維多利亞公園,屬於《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政策規管的用地之一,地契於二○二○年到期。據悉,規劃署提出兩個發展方案,其一是收回整個球場以興建約一萬三千個單位,其二是收回部分用地約三十二公頃建成五千個單位。

關於如何處理這個綠草如茵、環境怡人的地段,民主黨不久前進行民意調查,七成受訪者同意改劃為公私營房屋,百分之十七認為應撥作政府或社區設施之用。此外,問卷調查發現九成受訪者一年來沒有使用過該球場。

粉嶺高爾夫球場長期予人「富豪樂園」的印象,偌大的場地只有二千六百名會員,身份非富則貴,個人會籍費用二十萬至三十萬元,公司會籍更高達一千七百萬元。地廣人稀的遊樂設施,地價僅僅象徵式一千元,跟香港整體有二十萬人蝸居於劏房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因此,一直有聲音呼籲,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租約必須檢討。

有人認為,「收回整個球場興建約一萬三千個單位」的講法是誤導,因為按照政府的規劃標準,球場用地最高可建十三萬個公屋單位。姑勿論建屋的實際數量若干,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周二開會之時務必理性研判收回土地的可行性,如果要達致各方利益平衡,收回部分土地的方案不失為中間落墨的合情合理構思。

所謂收回部分土地,意思是把「舊場」用來建屋,保留「新場」的原貌,繼續讓會員和其他相關人士使用。粉嶺高爾夫球場其實共有三個十八洞的球場,倘若收回其中一個,尚有兩個球場可供揮桿展身手及舉辦體育賽事,對於昂貴的會籍而言毋須過度擔心大幅貶值。

假設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得出收回土地的結論,哪怕只是局部幾十公頃,相信有助於政府推動其他覓地方案。陳茂波大可振振有詞聲稱,為了港人福祉着想,政府不惜打破百年傳統,讓粉嶺高爾夫球場騰出土地建屋,但距離完全解決問題仍然甚遠,所以還要多管齊下,希望社會各界以務實和互相體諒的態度看待。換言之,釋出土地等於釋出善意、打開缺口,符合特首林鄭月娥的「與民共議」原則,有利降低覓地難度。

有地建屋,有球可打,就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命運,不妨探討怎樣達致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