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缺口四十萬 補天容易補地難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805
地產新聞
房屋缺口四十萬 補天容易補地難
(東方) 2017年10月13日
房屋問題愈演愈烈,到底問題惡化到甚麼地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終於吐真言,指根據港府規劃藍圖,香港到二○三○年有一百萬個房屋需求,但港府中長期只能提供六十萬個,即四十萬個單位沒有着落,即使洪水橋及古洞北發展順利,仍缺少一千二百公頃土地。要找到一千二百公頃土地,興建四十萬個房屋單位,真是談何容易。

這就難怪,即使林鄭月娥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使盡渾身解數,但顯然沒有找到有效解決方法。綜觀施政報告,有關房屋政策不是蜻蜓點水,就是試驗性質,比如將「綠置居」計劃恒常化,首批四千多個單位,這是為公屋富戶提供出路,但整體公屋數量亦因此減少,將導致公屋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引來不少怨言;首置計劃亦是雷聲大雨點小,首批只有一千個單位,相對五萬五千個合資格人群,杯水車薪都算不上。說到底,首置計劃不過是另類居屋,不同的是,過去居屋在政府土地興建,首置則是公私合作興建,由於嚴重依賴私人發展商,供應數量及樓價都無法確定,計劃能不能恒常推下去,誰也說不準。

可以見到,今屆政府同前朝政府一樣將房屋問題視為重中之重,上屆自詡寸土必爭、見縫插針,惹來「盲搶地」之譏,最終房屋問題未能緩解,反而繼續惡化;今屆則扭盡六壬,推出光房、貨櫃屋、綠置居、首置、白居二等等計劃,甚至迎合共享經濟潮流,推出共享房屋,名目不可謂不多,可惜都是小打小鬧,花拳繡腿,無法緩解房屋困境,更惹來「逼人買樓」的非議。

當然,說港府「逼人買樓」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事關房屋供不應求,想買也買不起。香港房屋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沒有土地可供發展,而在於有地動不得,能看不能用,港府如今將希望寄託在土地專責小組身上,希望該小組就拓土優次引導討論,達成社會共識,而主攻方向是填海,以及將部分生態及保育價值低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改劃發展用途。問題在於,香港是多元社會,任何事都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築室道謀,三年無成,如果專責小組有辱使命,無法就拓土凝聚社會共識,是否港府就可以推卸責任?

平心而論,大海不是不可以填,郊野公園也並非神聖不可侵犯,相信大部分市民對拓土持開放態度,市民最不滿的是,港府坐視不少珍貴土地資源被浪費,卻一味捨近求遠,捨易取難。別的不說,單單全港六個高爾夫球場,面積已高達近七百公頃,超過香港土地缺口的一半以上,何況其他供權貴使用的木球會、足球會、遊艇會等都佔用珍貴土地資源,更有不少土地被私人非法侵佔。港府一方面毀人家園,另一方面優待權貴,有法不依,這根本是授人以柄,為拓土平添阻礙。

曾有人將林鄭比為「女媧補天」,對她寄予希望。其實,補天容易補地難,找不出一千二百公頃欠缺的土地,補不回四十萬個房屋缺口,說甚麼「好打得」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