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房屋太敏感 免招話柄慎又慎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643
地產新聞
土地房屋太敏感 免招話柄慎又慎
(信報) 2017年10月10日
自從今年七月上任以來剛逾一百日,特首林鄭月娥將於明天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毫無疑問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所在,能否把良好的開局延續下去,視乎這份「處女作」是否真的能夠一如其承諾,為香港人帶來希望。稍稍回顧最近三個多月,林鄭處事作風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刻意擺脫前特首梁振英影子,其二是專注於民生項目,盡量避免觸及政治爭拗。憑此推測,第一份《施政報告》主要內容必定圍繞民生,政治問題較少着墨,甚至束之高閣。

即使單計宣讀報告的方法,林鄭顯然亦要展示她不愛吃「蕭規曹隨」那一套。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透露,林鄭不會像歷屆特首那樣在立法會喃喃讀畢整份報告,改為只讀施政重點,預料時間濃縮至一小時之內。據陳智思解釋,過往宣讀《施政報告》的時間愈來愈長,讀出整份報告並無啟發性,以較短時間宣讀不代表不重視細節,相信有助大家更聚焦未來五年的施政重點。

按照林鄭當選前後的口風,她頗希望香港能在不同方面包括創新科技追落後,而民生項目一定離不開最受關注的土地和房屋,《施政報告》重頭戲自然是林鄭不斷宣之於口的「首次置業上車盤」計劃。雖然這是民生項目,但我們不得不提醒一句,土地和房屋對於香港人來說太敏感了,牽一髮而動全身,處理不小心的話,很容易又會演變為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因此我們呼籲,首置上車盤無疑值得歡迎,不過落實過程必須慎之又慎,防止予人利益分配不均之質疑。

首置上車盤的用意是幫助無法購買私人樓宇的中產階級成為業主,受惠的目標對象估計是家庭每月收入五萬二千元至七萬元左右的人士。月入下限設定為五萬二千元問題不大,因為這是居屋白表人士的入息上限,既然首置上車盤定位是「居屋之上、私樓之下」的夾心層,那麼月入下限的界線可說合理。至於月入上限為什麼要定在七萬元左右呢?恐怕林鄭要費一番唇舌解釋,而且她還要面對部分民粹主義者的詰難,如此收入已經是社會上較富裕的一群了,政府以公帑幫助他們置業算不算本末倒置?林鄭最好能夠說服大家,政府務求雨露均沾,一方面幫助中產,並建立一級接一級的置業階梯;另一方面加快興建公屋幫助草根階層。

政府更加要小心處理的是公私營合作模式,稍一不慎必招話柄,畢竟陰謀論家最愛談的其中一個話題是「官商勾結」。

為了不影響原定公屋及居屋的供應,首置上車盤必須另覓新的土地來源,於是乎,私人地產發展商持有的農地乃現成的選擇,所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應運而生。問題是,農地改變用途成為住宅涉及多重手續,既要得到城規會批准,又要補地價,若然位置偏遠,還要興建道路及大量基礎設施。農地一旦受到政府「灌頂加持」,加快辦妥各種手續,怎樣才可以避免落入「明益地產商」的窠臼?我們認為,公私營合作模式原則上無可厚非,但林鄭應該盡可能保障最大的公眾利益,例如改變用途之後的土地不得興建太高比例的私樓,首置上車盤的單位應佔多數,這樣才有機會堵住悠悠眾口。

首置上車盤計劃最終是龍是蛇,另一關鍵在於數量,如果只有十幢八幢落成,林鄭執政五年後未必可以將之列作亮麗的政績。

姑勿論如何,百日以來見到這位新特首費煞思量,左頻右撲,頗有一番橡皮筋拉得太緊之感,但願只是為了趕功課撰寫《施政報告》而出現的一時疲態而已,日後將會回復「好打得」的狀況。五年任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保持身心健康是必備條件,更何況,若然民生項目處理得當,堅實贏取民心,誰敢肯定任期不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