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屋「留屋留人」 平衡發展保育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8010
地產新聞
藍屋「留屋留人」 平衡發展保育
(文匯報) 2017年9月25日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灣仔藍屋建築群是全港首個以「留屋留人」方式來活化的歷史建築,既沿用原本住宅用途外,亦見證着唐樓及社區文化的變遷。他續稱,要保留昔日的建築,留住「那些年」香港的情懷,需要花上不少工夫,不過當局樂意保持謙卑的心,對不同意見持開放態度,希望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尹妮)

黃偉綸:建築群復修完成

黃偉綸昨日發表名為「活化藍屋 新舊共融」的網誌指,透過居民和不同持份者長期的努力和參與,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建築群已經復修完成,為社區帶來新的面貌。

他指出,工程和技術團隊在復修過程中花了不少精神、心思和時間,除了獨特的牆身顏色外,藍屋經典的木樓板、木樓梯、木窗框、木門、地磚等,陽台的鐵鑄欄河亦維持上世紀20年代的幾何圖案裝飾。

他表示,要確保「留屋留人」的概念得到落實,選擇留下的舊居民能獲得妥善的居住安排外,營運團體聖雅各福群會還推出了「好鄰居計劃」,引入新租戶住客,讓對共居和社區參與有興趣的人士加入,與舊住戶成為「好鄰居」,一同建立一個共居的模式,促進社區關愛共融文化持續發展。

現時藍屋建築群共有32個單位(包括地舖),除了原有8個租戶遷回外,「好鄰居計劃」將12個單位公開招租,其中7個較大的單位在藍屋,由572呎至847呎不等。

黃偉綸指,他早前探訪過兩戶新舊街坊,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如80多歲的舊住戶「四妹」婆婆,她與兒子及孫兒三代同住。

四妹婆婆認為復修後,屋內環境、設施改善很多,如屋內設有獨立洗手間和廚房、出入有升降機等,並解決困擾她多年的木蝨問題。

新住戶盼與未婚夫展開新生活

新住戶敏儀正準備結婚,她本身在灣仔區居住,對這區有獨特的感情,她與未婚夫Pako知道藍屋建築群有「好鄰居計劃」,覺得十分有意義,便立即申請,幸運地獲挑選成為藍屋建築群的一分子。

敏儀指,她已習慣新的生活環境,期望與Pako在藍屋展開新生活,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推廣睦鄰互助的精神。

黃偉綸表示,留意到藍屋建築群內設有不少公共空間,例如內園設有一個開放的園地,建築群之間亦有連接橋等,讓居民有更多活動空間和聯繫,促進他們與社區的互動。

不同團體不時會在內園舉辦不同的社區活動,例如街坊共餐聚會、親子活動、環保日、放映會、墟市等,鼓勵居民投入社區生活,並期望好鄰居自發組織街坊活動,共同活化社區。

自2008年開始,發展局便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希望通過計劃為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物色合適的活化用途,至今計劃已進入第五期,活化項目達19項,包括舊大澳警署、雷生春、美荷樓、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前荔枝角醫院、灣仔藍屋建築群、舊大埔警署、九龍城石屋等,整體成效不俗。 ■香港文匯報記者 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