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限制須鬆綁 官商合作可接受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192
地產新聞
九大限制須鬆綁 官商合作可接受
(信報) 2017年8月31日
持續智庫主席兼前規劃署署長潘國城指出,現時在香港要覓地建屋,面對九大框框需要打破,包括填海計劃已被取消、海港內外發展牽涉的環保及自然生態問題、打破郊野公園不能發展等等,當中不少的框框,需要官商合作。

潘國城指出,保護海港條例推出後,青洲及九龍灣的填海計劃均被取消,但其實香港27%人口及70%商業樓面處於填海地段;條例限制填海發展只能基於必要用途,而興建公屋是否可被納入必要用途,值得研究。填海引發環保及自然生態問題,未找到妥協辦法,但其實在土地短缺之下,應仔細尋找可以填海的好地方,努力研究折衷的辦法。

斜坡建築有先例

潘國城表示,雖然他支持保護郊野公園,但郊野公園佔香港土地40%,並非絕對沒有可用作發展的地點,若有合適選址,便應打破限制。另一方面,把斜坡用作低密度發展有先例,例如香港大學便建於斜坡地段之上,但近年很少採用同類建築方案,其實不應故步自封,相信可減少與其他住宅區「爭地用」。

另一方面,潘國城表示,香港郊外不乏較平坦的土地,包括農地、棕地,以及發展商擁有的非住宅土地,但礙於要搬遷現有用途、改變規劃、徵用地主業權,以及有熱愛耕種人士要求保留農地,而未能加以改劃用途。國際上很多城市的發展計劃,均是官商合作後達成的結果,包括香港的過海隧道及道路幹線,但在當今香港社會,卻會有官商勾結污名,其實只要有關設施有利社會,官商合作應該可以被接受。

應放寬九龍城地積比

潘國城又認為,過往決策規劃未有放寬以配合現時所需,例如啟德機場搬遷後,理應放寬九龍城的地積比率,但因區內設施配套不足以應付人口增長,而未有落實。舊區重建受制度所限,項目進展速度慢,無助加快增加供應。現時邊界模糊化,可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覓地建屋,讓港人落戶。這些方面的框框是否可以打破,值得各界深入研究,以期找出增加住宅用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