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公屋出售政策 不失照顧基層功能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5003
地產新聞
檢討公屋出售政策 不失照顧基層功能
(文匯報) 2017年8月3日
樓價升勢瘋狂,公屋售價也屢創新高。「公屋呎價王」單日兩刷新紀錄,先是將軍澳景林邨創出呎價15,359元成交,黃大仙鳳德邨後來居上,旋即以15,476元打破紀錄,成為全港公屋新高,呎價堪比港島指標屋苑海怡半島、直逼近月市區新盤水平。 樓價高企,部分負擔能力較弱的基層市民,連居屋也買不到,要買公屋,但炒風殺入公屋市場,公屋呎價竟然媲美私樓新盤水平,使公屋背離照顧基層市民的功能。政府有必要檢討公屋出售政策,認真考慮公屋的功能和定位,公屋必須以照顧基層市民住屋需要為本,不能淪為炒賣牟取暴利的工具。

公屋是用來住的,不是拿來炒的。現時樓價高企,私樓樓價一浪高於一浪,炒風更蔓延至可出售的公屋,出現「癲價」公屋王,反過來又刺激私樓樓價再飆,形成惡性循環。本港有大批市民正苦苦輪候上樓,「3年上樓」的目標早已不能達標,致使20萬人不得不居住在高價出租房甚至環境惡劣的「劏房」,市民對此怨氣不小。近年由於土地供應不足,公屋落成進度未如理想,但另一方面,有人通過出售「天價公屋」獲取厚利,更加重公屋供應的緊張,拖長市民輪候公屋時間。

香港與新加坡兩地人口密度差不多,但新加坡基本上不存在住房問題,原因是新加坡人有高達近9成人居住在政府興建而由居民擁有產權的組屋。新加坡同時亦有私人住宅市場供自由購買,但組屋只限新加坡公民購買。新加坡每個家庭可享受兩次購買組屋的權利,規定只有在已購組屋住滿5年後,可再申請購買更好的組屋,但必須在6個月之內出售現有組屋。如果用完兩次申購資格還想更換住房,一種選擇是在商品房市場上購買私房,另一種選擇是在組屋市場購買二手組屋。關鍵是二手組屋市場雖然為自由交易,但申請資格仍受到嚴格限制,因此組屋沒有炒賣之風。

香港的住屋市場與新加坡當然不能簡單類比,因為基本設計的概念和運作機制有較大差別。新加坡對照顧基層基本居住需要的組屋,施加了必要的限制,防止市場炒風,這值得香港思考和借鑒。香港住房痼疾已到非解決不可的時候。要更好解決基層住屋需要,除增加整體土地、房屋和公屋供應外,檢討公屋出售政策,也是其中一個途徑。公屋應回歸照顧市民的功能,滿足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即使可出售流通,亦要着眼於不失去基本功能。香港可以參考新加坡組屋的做法,公屋出售應只限於特定的對象,例如綠表人士,要設資產審查,不宜完全市場化,否則會失去公屋本來的功能,使社會對公屋的認識出現偏差甚至扭曲,加劇整個樓市的狂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