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公營房屋比例 改善住屋條件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4887
地產新聞
增加公營房屋比例 改善住屋條件
(文匯報) 2017年7月22日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昨日與運房局局長陳帆會晤,建議將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4改為7:3,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獲當局以開放態度回應。本港樓價已嚴重脫離市民的負擔能力,越來越多家庭置業無望,確有必要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照顧基層的住屋需要。政府還需努力增加土地供應,進一步豐富公營房屋的種類,重建市民的置業階梯,滿足不同階層的居住訴求。 

本港樓價居高不下,雖然昨日公佈的樓價指數連跌3星期報 159.15 點,但是新界兩區持續表現突出,其中新界東已連創3周新高。與此同時,馬鞍山一幅地皮公佈中標結果,樓面地價超過11000元,創沙田區新高,反映樓價仍無下跌跡象。連新界的樓價、地價都高處未算高,普羅大眾難以負擔置業的高昂費用,只能望樓興歎。

過去5年本港樓價上升六成,期間公屋輪候冊的隊伍越來越長,反映越來越多市民被排除在置業階梯以外。截至今年3月底,公屋輪候宗數約27萬6000宗,平均上樓時間要4.6年。雖然特區政府銳意增加房屋供應,但畢竟見效需時。公營房屋的土地供應更存有缺口,政府提出的十年建屋目標,包括28萬個公營房屋與18萬個私營住宅,目前仍有4萬多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未有着落。因此,適當調整公私營房屋的比例,有數據和現實支持,值得當局積極考慮。

不過,公營房屋不單單指公屋,應有更豐富的種類和更廣泛的覆蓋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政綱中提出重建港人置業階梯,除了公屋和居屋,還增加綠置居、首次置業上車盤等政府資助房屋的種類,以滿足不同階層的需要。

事實上,樓價升幅遠遠拋離公屋入息限額上升的速度。以過去1年為例,樓價指數上升超過兩成,這意味着越來越多家庭成為難以上樓的夾心階層,既不能申請公屋、又被樓價拋諸腦後。對於這個越來越大的群體,政府不能置之不理,必須以多層次的公營房屋政策,形成公屋(租金資助)、綠置居(市價五五折)、居屋(約市價七折)、港人首置上車盤和私樓5層的置業階梯,確保不同收入的家庭都有置業的希望,避免淪為「夾心人」。

增加公營房屋,解決基層住屋問題是施政的重中之重,其中關鍵在於土地供應。增加公營房屋比例,要以增加整體供應為大前提,而不能一味將原來發展私樓的土地改劃作公屋用地,否則只會拆東牆補西牆,對升勢暫歇的私樓價格火上加油。因此,開展全方位覓地,加快發展棕地、大規模填海等拓地措施,應是本屆政府全力以赴的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