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規加快重建 化解樓宇老化危機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6158
地產新聞
打破常規加快重建 化解樓宇老化危機
(文匯報) 2017年6月22日
紅磡一幢樓齡達61年的唐樓,昨日凌晨在黃雨下發生露台倒塌。雖然事件無造成人命傷亡,但再次敲響本港樓宇嚴重老化、潛藏巨大安全風險的警鐘。當局需要以雷厲風行的態度對全港舊樓展開全面巡查,加強舊樓維護,排除樓宇險情;更要運用創新思維,敢於打破常規、合理動用公帑,下決心解決舊區重建難的難題,防範血的教訓重演,切實保障市民安全和利益。

2010年初,土瓜灣馬頭圍道一幢唐樓整幢倒塌,造成4死2傷,市民對此慘劇相信至今還記憶猶新。事後政府加快了對舊樓的巡查。但昨日出事的舊樓,屋宇署上月曾接獲舉報,並派人視察有關樓宇,當時判定整體結構沒有明顯危險。豈料卻在近日的連場大雨後塌露台,反映有關部門的巡查、視察未夠細緻,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早預警。

根據市建局數字,本港樓齡超過50年的舊樓已經達到9700幢,當中超過三分之一屬於失修或嚴重失修,估計到2030年「高齡樓宇」會增加到17000幢,佔樓宇總數的35%。本港舊樓林立,老化加速,加快舊樓重建的緊迫性不言而喻。同人一樣,樓宇也有壽命限期,單單靠簡單維修,難以對抗樓宇老化,長此下去仍然是危機處處。因此,唯有加快舊區重建,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市建局本來就有責任執行市區重建的任務。自2001年成立至今,市建局一共開展了60多項重建工程,這個進度完全跟不上每年遞增500幢「高齡樓宇」的速度。市區重建進度未如理想,舊樓變危樓的風險必然日益增加。

舊區重建進展緩慢的原因,一方面是當局投入資源和力量不足,重建效率低;另一方面是舊區重建面對諸多困難,無論是昨日塌露台的唐樓,還是2010年倒塌的唐樓,雖已被發展商收購了部分單位業權,並有意重建,但舊樓業權分散,住戶多數是長者,不願搬遷;不少業主亦希望盡量討價還價,以「拉鋸戰」爭取更好的賠償額;再加上不少舊樓牽涉商戶和劏房戶的安置問題,為舊樓重建設置了重重障礙,拖延了重建的步伐。

舊樓日久失修,重建拖多一日,就增加一分危險。因此,就算重建舊樓面臨不少的困難,當局都要想盡辦法,通過拆牆鬆綁、打破常規尋求解決之道。例如給予市建局更多資源收購,放寬舊樓的重建地積比率,讓發展商有更大的誘因參與重建,支援受影響住戶另覓居所。政府更要加強宣傳,說明舊樓的危險性,耐心游說住戶理性看待重建,以安全為重,盡早搬遷。只要政府敢於、善於用新思維、新方法應對,加快舊樓重建相信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