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以外填海造地可探討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6017
地產新聞
維港以外填海造地可探討
(信報) 2017年5月8日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發出緊急呼籲,由於目前各類血型的存量已達到短缺水平,總存量僅可維持四天血液供應,希望市民熱心捐血。然而,此舉竟然惹來爭議,該會在社交網站的帖文如此寫道:「血庫存量僅餘四日,與我何干?但如果四天後急需接受輸血治療的是身邊人,仍然與你無關嗎?」網民指摘紅十字會情緒勒索,帖文內容「如同詛咒未能捐血的人」。

為了平息風波,紅十字會趕緊表示,對相關用詞帶來的冒犯及不安深感抱歉。幸好,普遍香港人還是以大局為重,響應捐血者依然絡繹於途,多個捐血站大排長龍,旺角站一度最少要等候三小時,善心人士顯然不把所謂的詛咒放在心上。

血庫告急,可以透過呼籲捐血來解決問題,但如果告急的是土地庫存,那又該當如何是好?土地問題能夠「輸血」濟急嗎?

土地問題牽涉房屋問題,房屋短缺也許才是香港人面臨最嚴重的「情緒勒索」。現時樓價恍似脫韁野馬不斷創新高,意味着打算置業而尚未上車者持續地受到情緒困擾;公共房屋也嚴重供不應求,久候公屋的低收入階層同樣情緒焦慮,社會上瀰漫着揮之不去的怨氣。

為了開拓土地供應,政府現時有計劃在東涌東面填海一百三十公頃,提供約四萬個住宅單位,預計最快今年底動工,首批居民可望於二○二三年入伙。連同其他幾個填海計劃,例如大嶼山小蠔灣、沙田馬料水及青衣西南等等,估計合共開拓一千公頃土地,提供約三十萬伙。

至於填海造地一千公頃能否紓緩房屋問題的壓力,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肯定認為不足夠,否則他們不會提出一個更加大手筆的建議,這個智庫呼籲政府填海的面積高達三千五百公頃。

團結香港基金不久前發表名為《重啟大型填海 共建美好家園》的報告,指出香港未來三十年的總房屋單位需求約一百二十六萬個,比政府估算的一百萬個單位多出二十六萬個,因為政府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諮詢文件,沒有計及樓齡五十至七十年的單位有必要重建。按照團結香港基金的推算,本港規劃仍欠約四千公頃土地。

鑑於土地嚴重不足,該基金提出「新玫瑰園計劃」,建議於長洲南面填海二千二百公頃,興建人工島,用作搬遷葵涌貨櫃碼頭及棕地物流作業,葵涌貨櫃碼頭騰出的土地則改作住宅發展。建議的填海地點還包括南丫島、屯門、將軍澳和蒲台島,赤柱監獄遷至蒲台島,監獄原址亦改作住宅發展。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表示,本港過去多個新市鎮都是靠填海得來,但過去二十年填海工程幾乎完全停頓,可供建屋的填海地愈來愈少,所以希望拋出方案讓公眾參考,再判斷是否應重新啟動填海工程。

毫無疑問,填海必然惹來爭議,尤其是環保團體肯定反對,可是在覓地困難的當下,這樣的建議是否值得考慮?相比於收回土地必須顧及的拆遷與安置,填海造地確是相對簡單並且有效率的辦法,成本亦較收地為低。以元朗橫洲收地發展為例,不但掀出「摸底無紀錄」,甚至「官商鄉黑勾結」的風波,近日也有村民不滿收地,擺設路障聲稱要向政府展現不遷不拆的決心,爭執期間有村民涉嫌「藏有攻擊性武器」被警方拘捕。

既然土地不足,收地又困難重重,那麼在維港以外的海面填出新增土地不失為可行方案。當然,如果政府接納「新玫瑰園計劃」,具有透明度的公開諮詢是不能避免的指定動作,假設長洲居民反對填海建議,那麼政府就要拿出充分的理據和說服力平衡各方利益。此外,想方設法使填海工程與規劃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環節,更是「新玫瑰園」大計能否順利上馬的關鍵之一。

團結香港基金明知議題敏感仍然願意拋磚引玉,讓社會各界研究大型填海能否有助解決問題,那麼大家不妨平心靜氣認真探討,切勿讓土地庫存長期告急,拖累經濟發展及牽動市民不安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