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新思維 復修代重建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9148
地產新聞
市建局新思維 復修代重建
(成報) 2015年4月18日
  鑑於不少舊樓在重建後會出現虧損情況,為了不欲看到問題進一步惡化,市建局擬檢討重建策略,市建局主席蘇慶和坦言會引入新思維,考慮不再動用公帑重建已經用盡地積比的舊樓,改為進行較省錢的樓宇復修計劃,建議仍要交予董事會討論。據悉,復修工作存在不少難度,如一般工程只會為公共地方進行維修,不會在室內單位進行,這樣的復修工序無法改善業主的居住環境,若然要業主遷出,又要安排住所,未必有足夠單位應付,凡此種種,都令復修成效頓成疑問。一旦按此新方向走,勢必令全港不少50年以上樓齡,又欠缺維修的舊樓業主,未能及早受惠於重建項目而改善居住環境,其樓宇隨時成為危樓。本報港聞部報道

  蘇慶和昨日於會上表示,是財政司司長要求市建局衡量工作值研究長遠財務狀況,又指進取的機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委託顧問檢討架構及運作,並非無中生有。他強調任何機構都需要考慮財務狀況,不能苟且,即使市建局賺到盈利亦會用來重建,希望大眾不要糾纏市建局是否存有發展商思維的問題。

  按樓齡及老化情況定優次

  目前全港6,000幢50年以上樓齡的舊樓業主,當中不少樓齡欠缺維修,呈現老化現象,需以重建或復修方式,延長樓宇壽命,目前當局正按樓齡及樓宇老化情況決定重建優次。蘇慶和承認,市建局內部曾討論以樓宇深度復修計劃,即考慮不重建已用盡地積比的舊樓,改為幫助業主維修,延長樓宇壽命,同時亦毋須住戶及商戶遷走,但計劃仍未交予董事局考慮。

  他解釋,不少舊樓群均已用盡地積比,例如一些舊樓地積比達12倍,但重建後最多只能達到9倍地積比,當中的3倍差距無法填補,故此認為以復修方式延長樓宇壽命,會較用公帑重建更為理想。

  據了解,雖然當局有意推行深度復修計劃,但要取代重建計劃面對重重困難。首先,深度復修計劃存有局限,如只能在大廈內的公眾地方,即例如走廊、喉管及外牆進行復修,單位內的部分則未能涵蓋在計劃內,無法真正延長樓宇壽命。但假若當局考慮將單位內部範圍亦納入計劃內,短期內就需要尋找其他單位安置居民,當局未必可以安排足夠單位以作配合。再者,如以低於七年的收樓標準收購業主的單位,日後落實重建時,卻以七年的收樓標準來賠償,會引起之前的業主不滿,隨時會以引來司法覆核追討賠償。

  麥美娟:新思維從未聽過

  身兼市建局非執董的立法會議員麥美娟稱,復修都是市區重建四大策略之一,但認為市建局決策時,不應單一考慮地積比是否用盡。她指在董事會從未聽過及討論過這些新思維,希望蘇慶和先在內部交代全盤計劃,避免董事會淪為橡皮圖章。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向本報稱,他不認為當局是以「慳錢」或「減少虧蝕」為由推行計劃,而是從社會角度手,「人住舊樓,有居民suffer(受苦)緊,如果無法重建但可以進行復修的話,都是一個social gain(社會收益)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