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明顯供不應求

新聞資訊 > 地產新聞 返回
瀏覽人次 : 7205
地產新聞
居屋明顯供不應求
(成報) 2015年3月27日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生存的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對香港人而言,衣和食不是問題,香港人的生活早已超脫「溫飽」二字的水平。行,亦類同,本地交通費是貴了一些,但即使是低收入人士亦尚可勉強應付,再說政府亦推出交通津貼幫助貧困人士。至於外遊,則非必需,量力而為。說到一個「住」字,大件事矣。這是一個香港在短期內根本無法妥善及徹底解決的大問題。

  昨天,房委會就居屋申請一事進行公開攪珠,雖然這顯示供不應求,粥少僧多,但總能讓人感到一點希望。政府在計劃增建公屋的同時,重新推出居屋,大方向完全正確,值得市民支持。這一大方向,若說有修改或補充之處,那就是繼續努力盡快增加公屋和居屋的供應。像新加坡那樣八成人入住組屋,短期內香港是做不到了,但還是要急起直追。香港不能在「住」的問題上落後新加坡太多,否則,便是「香港之恥」。

  香港的「房荒」及「高地價政策」,始自港英時代,卻成了遺禍無窮。香港回歸後,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曾有計劃大刀闊斧改善住房問題,這就是人稱的「八萬五」,即每年供應公私住宅八萬五千個單位。只可惜這麼遠大的計劃「生不逢時」,遇上亞洲金融風暴,銀行不穩,樓價下跌,甚至出現負資產,有人失業、斷供又造成銀主盤,董特首在萬般無奈下於第二任期中途「腳痛」辭職下台。結果, 「八萬五」煙消雲散,政府重推「高地價政策」,又宣布「停建居屋」。如今回想這個人事及房屋政策的180度改變,是不是「往事不堪回味」?那些當初聲嘶力竭、兇巴巴反對「八萬五」的人士,如今會不會感到汗顏?

  就居屋的供不應求而言,今次共收到13.5萬份申請,大大超過預期,粗略計算抽中者購買居屋的機會,綠表(公屋住戶)是9對1,白表(非公屋住戶)是134對1。這種供求上的巨大差距,說明過去的房屋政策是多麼的失敗!且不說綠表、白表之分顯示不公平之處,單以綠表的9對1來說,已可證明與本港自置居所相對應的「房荒」真的十分嚴重!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如何增加居屋供應?又如何調整綠表、白表的分配比例?相信是兩項必須優先考量的因素。此外, 單身申請者對居屋需求,也是房委會不可忽視的一項因素。

  今次攪珠的二千多個單位,是全新的居屋單位。誠如行政長官梁振英所指出,建新居屋必需先有土地,「沒有土地,何來房屋?」過去的一些例子顯示,當政府想在某區(尤其是新界地區)推行發展計劃時,必然有人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反對土地規劃。這一反對,結果就是該處的發展計劃「泡湯」了。可惜!可惜!

  看來,市民應樹立一種共識:第一,要確認香港房屋短缺問題十分嚴重,應將解決「房荒」問題列為「優先中的優先」。第二,應該對土地規劃或為興建住屋更改土地規劃開放綠燈,希望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對此千萬不要「阻頭阻勢」。第三,政府應努力加速公屋、居屋建設,相對新加坡而言,那真的是急起直追,但願在8年至10年內可以明顯紓緩香港的「房荒」問題。若論徹底解決,恐怕是15年、20年以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