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之殇】万恶之源高楼价 人无立锥地吁订最低居住面积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123
地产新闻
【劏房之殇】万恶之源高楼价 人无立锥地吁订最低居住面积
(文汇报) 2018年10月31日
香港楼价冠绝全球,代价之一是人均居住面积全球数一数二的细。近年多个新盘均推出大量纳米单位、劏房则等等,近日有三口家庭於新盘售楼处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欣喜地称已买入180方尺开放式单位自住。目前本港的人均居住面积仅161方尺,仅约一个标准车位大小,在全球大都市中包尾。劏房、笼屋等人间悲剧不时曝光,令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之名蒙羞。高昂的地产成本不仅窒碍营商创业,也扭曲社会价值观,磨蚀青年人的资本及事业心志,令戾气积聚。 ■香港文汇报记者 颜伦乐

最近屯门新盘弦海开卖,当中六成单位属开放式户型,实用面积仅由162方尺至232方尺,但令人无奈的是单位越细越抢手,项目上周首推175伙,首日售出63伙,而当中竟然有50伙或近80%属开放式户型。一组买家接受访问时,称太太已怀孕,所以在父母协助下,斥资近400万元购入一个面积180方尺开放式单位,打算承造九成按揭,将来一家三口自住。

基层逼住天台屋工厦劏房

一家三口居住於180方尺单位,换言之人均居住面积只得60方尺,情况与劏房无异,然而这在香港却已足以引以为荣,因为更多人连住上这样劏房盘的资格也没有,只能入住天台屋、工厦劏房,甚至笼屋。更令人感到心理不平衡的,是当香港仍停留在讨论「百多尺纳米单位」之际,那边厢新加坡却在10月中公布,中央区外的私人住宅楼宇平均单位面积不得少於85平方米(约915方尺),两地房策相差何止毫厘。

立法会议员谢伟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直言单纯在住屋方面,新加坡於近20至30年做得相当好,由过往较香港差,到今天大幅优於香港。他在5年前已提倡香港应订立人均居住面积的长远目标,但至今仍无寸进,坦言对此感到失望。

倡10年内面积增至200尺

根据政府统计处去年底公布的中期人口统计,首次披露全港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为161方尺,在全球大都市中包尾,谢伟铨建议政府在10年内把目标提高逾20%到200方尺。他说:「最重要有一个目标,再计算需要多少土地去满足目标,希望先改善供应量,然后才能有生活质素。」他表示,政府之前一直不愿订立人均居住面积,是指土地供应不足,未有条件增大面积,但若连愿景都没有,香港永远不会进步。

有意见认为若政府订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积,发展商因要迁就市场购买力而须兴建实而不华的单位,会起到倒逼楼价下跌的效果。城大建筑科技学部高级讲师潘永祥担心私楼面积变大,会增加上车难度,但建议可以先於公营房屋试行,因为由政府定价,即使增加面积,市民仍然有能力负担。

不能单靠私人市场解决

潘永祥认为,政府将原来公营房屋与私人住宅的比例由「六四比」,改为「七三比」,部分原因是亦想透过公营房屋主动帮人上车,「因为高楼价下已经不能靠私营房屋满足一般住屋需求。」

香港是否有条件做得更好呢?谢伟铨认为是有的,但今天社会讨论增加土地供应时经常遇到不同持份者的阻力,许多人为反而反,没有设身处地,将社会问题的优次去做一个平衡,「太多人将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

坊间常问地从何来?谢氏说,香港土地问题严峻,施政报告提出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可以快速增加供应,长远就靠填海造地。他认为政府於土地供应方面应该要扮演一个更大的角色,但一直以来,十年长远房屋策略只讨论单位数量,并没有涉及如何提高居住面积,这样对於提高香港居住质素并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