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用资源纾住屋之苦 力行管治新思维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3859
地产新闻
尽用资源纾住屋之苦 力行管治新思维
(文汇报) 2018年10月19日
申诉专员公署调查发现,房屋署辖下公共屋邨有接近960个闲置储物室,浪费接近11万平方尺空间。公署批评房署没有审时度势,珍惜土地资源,建议房署积极考虑将这些闲置储物室改建成住宅用途。特首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除了果断开展大规模填海的「明日大屿」计划,亦提出多项短中长期招数,增加住宅供应,显示政府有决心与承担彻底解决土地和居住难题。各政府部门必须与特首坚定前行,贯彻以民为本的管治思维,盘活、尽用现有资源,不要放过任何提供居住空间的可能,以解市民住屋的燃眉之急。

特首林郑月娥在今年施政报告继续聚焦房屋土地供应,短中长措施多管齐下,解决「地从何来」的问题。其中提出具前瞻性、有魄力的「明日大屿」计划,更成为施政报告的最大亮点,计划若成功落实,将为解决房屋问题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施政报告提出公私营合作发展农地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重建老旧屋邨、推动重建部分公务员合作社物业、重启活化工厦、发展棕地等短中期措施,显示林郑月娥千方百计寻求在短期内增加房屋供应,满足市民的住屋需求。

目前,本港土地供应不足,住屋紧张更趋突出,本港公屋轮候册有逾27万宗申请等「上楼」,一般申请者需苦候平均5.1年,创2000年以来新高。房委会更估计,因土地供应跟不上,未来5年公屋供应可能出现「断崖式」下滑。但是,一方面有这么多基层市民苦候「上楼」,被迫住劏房、捱贵租;另一方面,竟然有近千个、总面积近11万平方尺的公共屋邨储物室长期被空置,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这些空置的储物室中,有逾3成面积均超过100平方尺,更有多个面积逾700平方尺的空置大型储物室。如果改建成700平方尺的单位,在今日的香港已可被视为「豪宅」;如果改装成过渡性房屋,应该可供两个三口之家居住。

房署宁愿长期空置大量储物室,而不将这些储物室改为住宅单位,供市民居住,显然是缺乏急民所急的施政思维,不够体恤民情民需。香港寸土寸金,市民住屋需求殷切,任何可用的地方都不应浪费。房署必须虚心接受申诉专员公署的批评和建议,全面检视辖下的空置储物室,将适用居住的尽快改建为过渡性房屋,物尽其用,令更多轮候册上的市民受惠。

房署长期空置储物室的例子,值得其他部门引以为戒。目前,善用空置校舍、改变工厦用途,都能实现在短期内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有调查发现,现时有18间尚未决定发展用途的闲置校舍,假如变为住宅用地,将可提供4,655个单位,占未来十年兴建量的1%。但改建空置校舍、活化工厦成为住屋,面对的最大阻力,就是政府审批缓慢,甚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僚习性。

面对市民住屋的迫切需求,就要努力践行特首林郑月娥解决房屋的新思维、新政策,政府各部门应积极作为,主动「拆墙松绑」,在保证居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改建空置校舍、活化工厦的审批程序,令沉睡的闲置资源尽快发挥作用,造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