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土地望海止渴 改比例影响深远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4271
地产新闻
拓土地望海止渴 改比例影响深远
(东方) 2018年10月11日
林郑月娥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大部分内容新瓶旧酒,小打小闹,唯一堪称「亮点」的是「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填海一千七百公顷,为一百一十万人提供居所。蓝图不可谓不美丽,计划不可谓不宏伟,怕就怕「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才则不足」。

同过去的施政报告一样,今次林郑主打房屋政策,提出多项拓土举措,包括通过活化工业大厦,提供过渡性居所;发展农地,并以「共享土地先导计划」取代备受争议的「公私合营」;最重要的当然是在交椅洲及喜灵洲填海,建造至少四个人工岛,建成后不仅是香港最大新市镇,亦是中区及东九龙之后的第三个商业中心。填海加上交通配套的成本高达五千亿港元,堪称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发展大计。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对港府而言,不管是用甚么拓土方法,只要能建成房子就是好方法。老实说,填海并非洪水猛兽,别说新加坡等地都因资源不足而填海,香港过去亦曾大规模填海,否则就没有中环、湾仔等商业中心区及沙田、将军澳等新市镇。所以,只要不是在维港填海,相信大部分市民乐观其成。

但问题在於,填海在港英时代行得通,没有人说三道四,如今则阻力多多,弱势港府能否闯过环保组织的掣肘以及立法会拉布这一关,谁也说不准。最令人担心的还是港府的施政能力,谁都知道,港府凡事拖拉,程序漫长,研究复研究,谘询复谘询,单是填海大计的前期研究工作都要耗费不少时间,更别说动工兴建。港府表示最快十四年后见效,这是最乐观的估计,考虑到港府基建延误超支成为常态,填海大兴土木何时才能落实真是只有天知道,有关计划被命名为「明日大屿愿景」,颇有「望海止渴」的意味。

回归以降,历届政府从来不缺愿景,缺的是动手落实的能力。可以看到,董建华的「八万五」沦为「不提起就不存在」,曾荫权爵士的「十大基建」变成「十大丑闻」,梁振英的「十年房屋大计」也是走数收场,如今林郑的「明日大屿愿景」会不会沦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填海造地固然是长路遥遥,难解无壳蜗牛的燃眉之急,而港府将公私营房屋的比例由「六比四」改为「七比三」,更是影响深远,争议不可避免。事实上,七成土地用来建造公营房屋,私营房屋用地相应减少,不可能不影响私楼供应及价格,惹来有楼一族的担心。再说,林郑的公营房屋并非传统公屋,而是以资助出售房屋为主,针对公屋富户、夹心阶层及部分中产人士,而出租公屋供应锐减,基层人士「上楼难」势必雪上加霜。

一言以蔽之,填海是说易行难,而以资助出售为主的公营房屋政策,更是彻底改变了公屋主要是用於出租及照顾基层的初衷,对财富分配及香港社会结构等将带来深远影响,祸福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