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居住需求急民所急 摆脱财政过分依赖卖地收入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5262
地产新闻
满足居住需求急民所急 摆脱财政过分依赖卖地收入
(文汇报) 2018年10月4日
有报道指政府计划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公布更改地契条款,规定发展商要在铁路站上盖物业中兴建一定比例的公营房屋。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主席黄远辉回应有关报道时认为,措施短期内有助纾缓公屋短缺,但代价是政府的地价收入会减少。房屋问题已成为影响市民生活、社会和谐的最大深层次矛盾,面对楼价高企、土地供应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的困境,政府改变现有土地的用途,尽可能增加公营房屋供应,有立竿见影之效,是急民所急的体现。将贵重地皮改建公营房屋,难免影响政府收入,带来阵痛,但亦提醒政府认真检讨「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未来应更着力发展新产业,改变过分依赖卖地收入的情况。

香港房屋供应不足,公营房屋的情况尤其严峻。《长远房屋策略》报告指出,2018/19至2027/28年度的十年,政府总房屋供应目标为46万个单位,其中公营房屋28万个单位,但实际上,公营房屋欠缺可建4.3万个单位的土地。虽然《长远房屋策略》订定每年平均2万出租公屋目标,但近年均难以达标,预测2023/24年度的落成量不足1万伙,不及目标的一半。

与此同时,私人楼价严重脱离普通市民的购买力,政府将公营房屋订价与私人市场脱鈎后,更令公营房屋需求大增。新一期居屋昨日再次接受申请,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主席黄远辉估计,连同上期申请名单合并计算,会有20万份申请表,坦言有如「大抽奖」。新一期居屋只有4,400多个单位,20万份申请表意味超购45倍。公营房屋供应严重不足,基层市民的居住困难将更严重。

即使填海、开发郊野公园边陲等大规模开发土地的举措可以落实,但也需要十年八载的时间,明显「远水难救近火」。土地供应未能到位,政府正千方百计在现有土地和房屋找「突破点」,例如房委会允许未补地价居屋出租、新界东北发展计划申请放宽地积比,以求屋尽其用、地尽其用。铁路上盖物业部分划作公营房屋,亦体现此一思路。铁路上盖的发展密度一般较高,市区可达10倍以上的地积比率,新界区也可达5倍至6倍,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较多公营单位。基层家庭受惠於铁路的便捷,方便就业,降低生活成本。

事实上,铁路上盖发展公营房屋并非新鲜事,黄大仙、乐富、油塘等港铁站,附近均有大量公居、居屋等公营房屋。只是近年港铁沿线上盖及毗连地段被视为「黄金地段」,发展商争相高价竞投,屡屡创下「地王」,公营房屋才绝迹铁路沿线上盖物业。如今政府已决定公营房屋售价与私人市场脱鈎,让更多普罗市民拥有资助房屋,将部分铁路上盖的「靓地」兴建公营房屋并无不妥,展现政府解决居住难题的决心。

有意见认为,在铁路上盖建公营房屋,发展商的收入会减少,未来竞投出价趋审慎,将影响政府的卖地收入。香港的高地价、高楼价,无疑令库房累积丰厚储备,卖地甚至成为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但高地价、高楼价推高社会成本,窒碍包括创新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令本港产业单一化,年轻一代置业无望,积聚社会怨气,影响社会和谐,这是绝对不容低估的问题。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土地政策首先要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政府要摆脱对卖地收入的过分依赖 ,加快发展高新产业,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推动香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