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权衡利弊增加土地供应

新闻资讯 > 地产新闻 返回
浏览人次 : 3486
地产新闻
集思广益权衡利弊增加土地供应
(文汇报) 2018年7月31日
香港大学科斯产权研究中心昨日建议,政府可利用「土地区划整理」及「土地债券」方式,加快发展及释放新界私人土地。有关建议的确有搞活土地转让、释放新界土地的作用,有助政府解决房屋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香港土地供应短缺、房屋供应锐减的警号已响起,社会各界对觅地建屋的讨论应该务实理性,更要有紧迫感,不能墨守成规,更要摆脱动辄以官商勾结的阴谋论干扰,才能集思广益、权衡利弊、凝聚共识,加快觅地建屋的步伐。

利用新界私人农地储备,是本港开发土地、兴建房屋的重要途径之一,亦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大辩论的一个选项。此次港大学者利用新界私人农地的建议,一方面可以化零为整,将分散的土地业权整合,私人土地的业权人可主动向政府提交土地,政府预留一定比例的土地作公共设施的规划后,可用作公营或私人房屋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推出债券,提供经济诱因给土地持有人,「土地债券」的价值可随着土地升值而上升,又可在自由市场买卖,而且可用债券交换面积相若的政府新土地,满足到现时新界土地业权持有人的诉求,吸引他们释放土地用作发展。

众所周知,新界私人农地业权分散,涉及的祖堂地或棕地等复杂问题,由政府用现金收购或透过法例回收,费时失事,容易惹起争议,未必可於中短期成事。此次提出的建议,既能减少公帑的直接支出,又可绕过过往强收土地所出现的问题,包括可能遭遇的反对声音及法律挑战。若能成事,政府可快速收集大幅的发展用地,收到「近水救近火」的效果。提出建议的港大学者预计,假设於新界1,000公顷的私人土地上施行「土地区划整理」,估计可以提供不少於30万个新单位,并为政府带来数千亿元的补地价收入;若当中的100公顷用於兴建出租公屋,可额外建造约7.6万个公营房屋单位。

每当牵涉到新界农地开发的问题,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的猜疑总是相伴相随、挥之不去,总有意见指责,政府为开发土地而兴建道路等基建设施,就是以公帑补贴新界农地持有人;推出「土地债券」,亦有机会被人操纵,得益的只是少数人。如果永远用官商勾结的有色眼镜看待新界农地开发问题,永远只能争论不休、议而不决,讨论多少年也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日前,运输及房屋局公布,今年上半年私楼落成量仅6,200伙,与政府预期落成量差距逾半,而未来3、4年,私楼供应量仅约9.3万伙,较上季估计数量少3,000伙,是2016年第2、3季以来低位;另外,房委会的统计亦显示,今年拟建2.71万个公营房屋,少於供应目标2.8万之余,未来公营房屋建屋量将会进一步下跌,其中2022/23年度更跌至最低,只得1.48万个单位,当中资助出售单位更仅得1,500伙。公私房屋楼宇供应量都持续减少,反映本港土地供应不足迫在眉睫,政府必须加快觅地建屋,以解燃眉之急。

土地房屋短缺问题是导致本港深层次矛盾的根源之一,增加土地供应必须多管齐下、迎难而上,利用新界农地、填海、开发郊野公园边陲用地都是值得讨论的选项,社会各界应该打破固有思维的桎梏,以新思维求同存异。香港有良好的法治和廉政制度,有高度透明的舆论和民意监督,只要政府和民间、商界有商有量,共同建立各方参与、利益兼顾的监督机制,所谓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不应成为觅地建屋无法逾越的障碍。